入,或许工厂的压力还不会那么大。

如果连研发资金都需要厂家自己解决,这显然会让工厂走入绝境。

毕竟,这天文数字的研发经费,根本不是他们能够承担的费用。

一旦缺少研发费用,导致研发停滞,那么跟国际的先进水平就会逐渐拉大。

一旦这种性能差距大到让用户忍无可忍,工厂一定会失去现有的用户。

眼下,虽然电子元器件无厂生产的芯片跟国际最顶尖的技术拥有五年的差距,但至少性能指标上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在1979年,电子元器件五厂跟无线电四十四厂合力仿制了英特尔1974年推出的8080CPU。

这款CPU内部拥有四千多个晶体管规模,在当年绝对属于人类工业技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

这次的追赶步伐,仅仅比英特尔慢了五年。

比西德早了一年,比前苏早了七年。

就连日后在半导体领域内呼风唤雨的亚洲四小龙弯弯跟棒子,同样落后于大陆的仿制。

这也足以证明,在眼下的八十年代初,国内在芯片领域与世界最顶尖工艺只有五年差距。

只不过,当时为了山寨这颗CPU,研发团队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进行破解。

就是把CPU放在显微镜下面进行解剖观察,一点一点的绘制整个CPU的设计图纸。

毕竟,在当年的国内根本没有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基础。

成功的仿制了这款八位的CPU,在之后还仿制过十六位的CPU。

在当时,之所以会如此劳师动众的仿造,其原因也是相当的无奈!

在大规模仿造之前,国内对芯片需求量最大的体系来自于军工。

无论是雷达还是火控系统,都需要这种先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可因为有国际禁运条约的存在,国内没有办法从厂家直接购买。

只能通过大晚上偷偷坐船的方式,从国际市场上匿名购买一些芯片运回国内。

虽然这些芯片技术先进,但是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

军工单位的同志们很是担心,担心这些芯片有后门。

毕竟是使用在雷达跟火控系统上的电子元器件,一旦有后门那就意味着雷达跟火控系统失灵。

如果敌人的飞机已经飞到了头顶,可是使用了这些芯片的雷达,却没有办法发现这些飞机。

甚至使用了这些芯片的火控系统没办法锁定这些来犯之敌,这将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承担的严重后果。

也正因为如此,国内从匿名购买加上走私的方式,逐渐转变成大规模仿造。

通过仿造绘制图纸,然后规避这些芯片存在后门的可能。

然而,一个完备的产业链,如果依赖仿造竞争对手的产品才能够生存,这终究是一条无法走通的死胡同。

于是,在现有的技术储备下,国内各科研机构开始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