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显然是知道明军在台南缴获的这笔钱的,因此才会在项玉还没用将它用出去之前就开口要这笔钱。其实这个时候从沿海一带吸纳过来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万人了,东南沿海一带的很多百姓在清军的治下都在艰难生存,这根清廷这个时候的政策有关,尤其是福建一带地区,这里这两年才逐渐平息下来,之前一直是战乱不断,加上沿海一带居民的内迁,许多百姓都变成了流民,这给明军吸纳和转移人口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此时的福建已经被封给了耿精忠,他并没有意识到人口对于自己封地的发展的重要性,反而对于治下的这股流民感到十分头疼,因此即使知道有大批流民逃向台湾,他也是睁一只眼闭只一眼,但是相邻的广东和浙江的情况就要稍微好一点,局势也比较稳定,加上明军的人员的扩散还没有这么快,所以这两地的百姓来到台湾的比较少。

随着充足的人口的源源不断的补充,基隆的发展势必是会越来越快,因此周边的荒地的开采进度要加快,随着农田距离城市越来越远,因此一些村庄也慢慢建立了起来,这个时候还没有失业率这一词,但是项玉知道如果社会上的闲杂人等数量过多很容易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因此要想办法将这些人安置下来,原先的农民就让他们继续种地好了,渔民则让他们继续捕渔去,剩余的人员可以分派到工厂矿场去打工,年轻力壮的人员可以吸纳进入明军当中,而且这个时候台东和台南也都是明军的地盘了,这两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得到开发,因此适当的向这两地分流一部分人口也是很有必要的。

发展离不开投资,项玉这个时候有点关心基隆的银行发展的怎么样了,由于陈永华是分管银行的业务的,因此他便给项玉做了一个仔细的介绍,其实在这个时候,基隆的银行已经将业务扩大了几倍了,之前明军制造了第一批铜钱投放市场后,银行通过吸储放贷,将百姓手中的一批黄金兑换了过来,这部分黄金白银便成为了银行准备金,陈永华在调低了原来的准备金率,大量印发了铜钱,甚至是纸币,由于基隆和明军的政权比较稳定,前线的战事也都进展的比较顺利,因此银行的信用情况良好,不担心货币贬值,这个时候商人们通过贷款之后扩大了生产规模,然后对外进行贸易获得了丰厚的汇报,一些商人选择将这些利润用来偿还银行的贷款,另外一些商人则用这些钱扩大了生产规模,用心购置的设备和地产作为抵押,来换取更大的银行贷款,因此银行生产制造的钱不担心用不出去,加上居民们手里的钱这个时候大都愿意放在银行里面来储存,因此银行每天的流动额度非常大,这中间的差价也变得十分可观起来,这也是基隆市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一点上面项玉充分发挥了他的穿越人士身份的优点,后世的几百年的资本发展的经验都可以拿来借鉴学习,综合考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吸收双方的优缺点,一方面注重市场经济,鼓励和重视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将经济要害部门掌握在政府的手里面,以免逐利的资本家们会因为利益的驱动而危及国家安全,同时要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