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的五万人一走,清军左营这边的援军就没有了,这样一来,赵登明他们身上的压力就大大的减轻了。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中了,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浓雾就要完全消散了,不能再等了。

赵登明亲自带着部队悄悄的超清军的大营摸了过去。

清军的防御虽然十分严密,不过这个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西线的战事所吸引住了,根本就没有人发现在浓雾之中还有一支军队在向自己这边偷袭。

中华军这边一直摸到了距离清军的哨塔不足十米的地方,这才停了下来,几名狙击大队的成员开始拿出自己的武器瞄准清军的哨兵。

在这一块,一共有五名清军,最近的只有十米,最远的也不过二十五米,中华军的士兵使用的是一种十字弩,这是一种特种作战之中需要用到的安静型武器,在消音器发明和完善之前,这种武器就成为了狙击大队在渗透作战之中的利器了。

五名士兵瞄准好各自的目标,然后几乎同时扣动了扳机,五名清军的士兵全部被射中了咽喉,根本就无法发出一丝声音。

早已准备好的中华军的士兵一涌而上,从这一处缺口处突进到清军的大营里面,这个时候左营的士兵们都被击中了起来,这种天气并不适合骑兵作战,但是必要的时候,这些骑兵还能够充当步兵使用。

不过清军的马厩和其他堆放草料的位置这个时候就空了下来,中华军的士兵们纷纷从后背上取下一些油袋,将里面装着的液体倾倒在马厩的各处,包括草料兵器帐篷上,吕宋军在这种条件之下的战斗力无疑是十分强悍的,尽管很多清军的士兵发现了入侵者。但是还不等他们发出警报,就已经被灵活机动的吕宋军士兵给击杀了。

十一点四十五分,时间刚刚好,赵登明看了一眼时间,立刻下令大军开始撤退,这个时候清军已经发现了敌军的入侵了。整个营地里面到处都是凄厉的警钟声,无数士兵开始从各处冲向东面,准备抗击来犯之敌,而吕宋军这个时候则交替掩护着后撤,士兵们手中大量装备的十字弩在这种条件之下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无数的清军士兵在追击的过程之中被吕宋军射死。

这些士兵们从小就在山林里面长大,不仅善于用弓,而且还能够听声辨人,能够根据声音来判断猎物的大致位置。这对于夜间作战或者像这种浓雾条件之下的作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吕宋军很快就从清军的左营里面撤了出来,而追击到前面的清军这个时候不仅要承受吕宋军士兵的弩箭攻击,而且还有狙击大队的火枪的攻击,他们原本就没有组成严密的阵型,这个时候一遭到打击立刻就溃散了,根本就没办法继续追击。

而吕宋军在撤退的时候早已点燃了火种,这个时候清军的大营里面火势蔓延的非常快。一瞬间几乎所有的草料堆和其他易燃物品都着起火来了,而且这种火还不能用水浇灭。清军大营里面的水本来就不多,大半都是喂牲口剩下来的水,这一点水怎么够灭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