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九月份,山海关这边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了,中华军在这里的军队数量由之前的两万人已经增加到了八万人,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在准备一场凌厉的攻势。

而清军也不甘示弱,在宁远城以北驻守了十五万大军,并且依托之前明军修建的大量堡垒进行联防布控,层层抵抗,依托托住中华军的攻势,将时间拖入到冬天去。

山海关内,中华军的两员大将赵登明和张聪这个时候正在商议着如何用兵。

赵登明提出了一个很激进的打法,那就是等到第二批的中华军赶来时,由主将张聪在正面率领八万大军强攻清军的防线,给清军制造巨大的压力,也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而自己则率领着两万人的部队,走海路,从朝鲜登陆,直切清廷的后院,然后迅速的向盛京方向进兵,出其不意的拿下清朝的都城,这样的话,前线的清军将会不战自溃,这一战双方都能够减少很多的伤亡了。

赵登明的方法不是不行,只是这个计划比较冒险,这个时候清廷在朝鲜的兵力部署中华军这边并不清楚,因此而且盛京此时可是还有三万军队驻守的,即便是中华军的海路部队很顺利的突进到了盛京的脚下,也不一定能够快速的拿下盛京,要是等到了前线的清军返回来救援的话,这支孤军深入的中华军很有可能会陷入到对方的层层包围之中。

张聪不太同意赵登明的作战计划,他作战经验丰富,加上职位也更高。所以看问题更加全面和深远。张聪明白这一场作战对于中华帝国的重要性。因此这个险他不愿意冒,在正面战场稳步推进也能够取胜的情况下,不需要行这样的冒险举措。

赵登明跟他辩论了很久,见到自己很难说服他,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另外的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还是从海上进兵,不过军队的人数提高到了三万人。大军从辽东半岛的丹东地区登陆,然后直接向西,突袭驻守在锦州附近的清军,配合正面战场上的中华军主力,将清军包围在狭小的一带区域里面,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从而最终击败他们,拿下这场战役的胜利。

赵登明的这个方案倒是还能够接受,张聪也不再反对了,这一个方案相对于之前的方案的好处就在于赵登明的这三万人不受到清军的两面围攻。

因为从锦州到北京的这一代。各处山脉汇聚,将这里挤压成了一条狭长的线路。因此明朝的时候才会在这里布下重兵,企图守住北边的门户,而清廷这个时候的想法也是一样的,在中华军没有解决蒙古诸部之前,他们不太可能绕过太行山脉从蒙古借道,一来他们没有骑兵,这个路程会相当的耗时,等他们到了,清廷早就得到消息了,因此也就没有了出其不备的效果,而来,他们借道蒙古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受到蒙古诸部的袭击,即便是蒙古各部不敢进攻中华军的主力部队,但是却能对他们的后勤辎重部队构成极大的威胁,这样一来中华军很有可能就会没有后勤辎重,如果硬要有的话,势必需要派出大量的军队投入到对这些运输队的保护之中,这样一来,前线可以用于作战的部队的人数就会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