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上的理论。常思平属于学院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凭学识设计出一套方案,完全没有经历过实践检验,这必定是不科学的。

这一次,张逸夫的目的不再是设计图纸,而是那些教训和经验,那些在经历过无数失败与试验之后,辩证反思,留下的真知。

稍微一搜,他发现这样的结论竟然还挺多的,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一些偏工业的期刊上,都存在着不少经验之谈。他相信,如果把这些结论和文章全铺出来,绝对可以让所有人少走一些弯路。

比如他们现在在争论的水平焊还是斜焊的问题,“后人” 早已做过各种各类实践试验,有了结论的,根本不用去再争。

就这么跑过去,照着资料侃侃而谈?

还是算了,这些知识是张逸夫根本就没有掌握的,就算是朗读措辞都会磕磕巴巴,别人稍微问一个细节自己就傻了。

可如果不吐出来,鬼知道他们还要因为这事争论多久,不管有没有一致意见,两天后都会拿起家伙动工的,那些钢材合金可都是老子出钱买的,没功夫让你们试来试去!

张逸夫苦思之时,只见文天明甩了甩笔,叹了一句:“记录太多了……没水儿了……”

然后他像机器猫一样,从口袋中立刻掏出了另一只签字笔,继续开搞。

张逸夫瞳色一亮!

倒是有一种深藏功与名的方法!

“天明,给我一支笔,再撕两张纸。”

“啊?你也要记?”

“别管了,快点。”

从文天明那边要来纸笔,张逸夫立刻进入了手抄员模式,选了三篇他认为比较靠谱的论文,着重于这个产品的难点鳍片焊接,开始将关键部分摘抄下来。

奋笔疾书中,他只恨自己电脑用多了,字写得越来越烂,甚至完全不如文天明。

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张逸夫用一种机械性的方法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巨作,然后满意地擦了把汗,再抬头,两边依然在争,现在的技术讨论已经是自己完全无法涉足的了。

不对,只是嘴没办法涉足,笔头还是可以的。

此时,不仅是向晓菲,连陈延睿都撑不下去了,他也同样后悔来到这个该死的厂子。

老院长见张逸夫低头一阵忙活,终于弄完了,伺机起身溜到他身旁低声道:“逸夫,我看这里也没什么需要我的地方了,我跟不准备进驻厂子的几个人就先回了。”

“成,我也回了。”

“啊?咱们也回啊?”文天明记录得正起劲儿。

“不,你留在这里,全天,我先回了。”

文天明感觉很委屈,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另外,这个。”张逸夫随即将自己的理论巨作推向文天明,“他们谈累了的时候,你找机会给他们看看。”

“这是啥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