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立马看出来了, “以前都认为这些做生意是投机倒把, 但是当投机倒把的多了起来,也是有利的,他们为了增加竞争优势,反而会让利。”

也有同学反驳,“咱也不能这么算,这些经济政策也是要根据国情来看的,之前打击投机倒把那是因为咱们物资匮乏,只能由国家统一分配调度,才能维持平稳,现在物资丰富起来了,自然就要改变政策了。”

“对,所以说,经济政策不能单独说好还是不好,咱们一穷二白的时候,总不能用西方经济体系吧,这样一来,稀少的物资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如果哄抬物价,最后苦的是老百姓。”

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不亦乐乎。

苏青玉觉得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真是有道理。

真正从学习的角度来观察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国家发展情况,才能制定适合的经济政策,而不是如同一些狂热的改革派以及固执的顽固派一样,事实证明,华国要走的不是简单的改革路和守旧路,是一条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

而这路线,将会是他们这一代人去走出来。

虽然只是在附近吃了顿饭,转了转,大家也是收获不少,回到住处就开始写学习心得体会。

把这里的情况和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

第二天,外贸部的江干事就带他们去参观那些企业工厂了。

这些私人厂子,在其他城市目前基本上看不到,这要是在其他城市雇佣这么多工人,很容易出事儿,在这里却很常见。

苏青玉没想到,在这里考察的第一个单位就是之前她做过翻译的康莱集团。

康莱集团之前因为林佳华的事儿,搞的很尴尬,后来就没在首都多待。

苏青玉之前留了康老先生的名片,还准备和他多联系,结果都找不到机会,其他企业家那会儿也没什么联系,好在元华给力,倒是办成了几件事儿。

这会儿再次来到康莱集团,苏青玉就不准备错过机会了。

未来要搞地方建设,可不是一家单位能办成的。就单单说搞工业园区,那都是各种单位云集才行。

这次来南方走这一趟,她就是带着这个想法来的。

谁让这些企业都在南方扎堆,他们极少留在首都呢,要不然自己也不用逮着元华了。

通过江干事和这里的负责人徐副总接洽之后,苏青玉他们就由这位徐副总亲自领着去参观厂房,车间了。

一路上还客气的和他们讲着企业的运营模式。

和刚回国的时候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一样,苏青玉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些人散发出来的友好。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这倒是好现象。

苏青玉不知道是,这也和元华有关系,在其他企业还在犹豫的时候,元华直接押注,到处表达自己建设祖国的决心,结果元华最后得利最多。

他们不止分到了好的土地,还得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而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