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就很有可能战败。

可以说,这是帝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赌博。

更重要的是,帝国已经没有办法抽身了,甚至没有选择的余地。

拖下去,美国照样会在必要的时候参战,而且随着英法在美国的支持下恢复元气,就算美国不参战,帝国取胜的机会也不大。

帝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尽快击败法国。

事实上,这也正是鲁登道夫的提议得到大部分人支持的主要原因,因为谁都知道只有击败法国,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只是,仅仅依靠军事手段,显然不足以达到目的。

在军事会议进行期间,帝国也在外交上展开了积极行动,而值得帝国费劲拉拢的也就只有意大利了。

只不过,这次帝国是软硬兼施。

在争取意大利的同时,帝国特使明确无误的提出,如果意大利依然不肯在参战问题上表明立场,帝国将不得不首先稳定南欧战线,至少会向奥匈帝国派遣一支规模在五十万以上的军团,协助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半岛,消除潜在的威胁。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帝国将不得不在面向意大利的方向上部署重兵。当然,这也是在暗示意大利,如果意大利不是盟友,就很有可能成为敌人。

对意大利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虽然大战打了快两年,意大利也适当扩充了军事力量,但是德军已经经安了最严酷的战火考验,战斗力有目共睹。不管是意大利的军人、还是政治家,都非常清楚一点,即意大利绝对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俄国已经战败,法国也时日无多。

虽然帝国特使已经明确表示,只要意大利始终保持中立,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但是意大利也别想从中获得任何好处。比如与法国存在争议的领土,帝国肯定不会在战后因为意大利保持中立而划分给意大利。

也就是说,意大利要想捞到好处,就得搭上这趟末班车。

七月十日,意大利当局给帝国发来外交照会,在参战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即不再要求奥匈帝国转让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只需要与意大利共享克罗地亚等地区,以及在战后把法国南部地区划分给意大利。

两天后,帝国给了更加积极的答复。

在征得了奥匈帝国同意之后,帝国基本上接受了意大利开出的条件,并且承诺在战后由意大利掌管除亚得里亚海导克里特岛以东海域之外的整个地中海,并且把除苏伊士运河之外的所有英法在北非的殖民地划归意大利。

七月十五日,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固、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缔结了正式同盟条约。次日,意大利就以轴心国成员身份,正式向法国与英国宣战,并且开始了战争总动员。

这个时候,帝国的军事会议还没结束呢。

意大利以轴心国身份参战,无疑是一大好事。虽然没过多久,残酷的战争就证明意大利军队简直是一群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