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生产步枪、

机枪、迫击炮与小口径火炮,而且受钢铁产量限制产能根本就无法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火厂相比。至于战舰上所需的大口径火炮,具有生产能力的国家加起来也没有十个。

实现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担任工业部长的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归来的宋靖国。

在吴铁生等人回国征战的时候宋靖国没有回国,而是在克虏伯公司工作而且娶了一个非常贤惠的德国女子为妻。大战爆发前,宋靖国已经拿到了帝国大学的学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获得了学士学位的劳工之一。大战期间,宋靖国在克虏伯公司负责管理工作,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

冯承乾回国之前,专门找到宋靖国,给他做了思想工作。

随后,宋靖国就辞去了克虏伯公司的娄管职务,两袖清风的回到了祖国。

有趣的是,在宋靖国提交辞呈的时候,克虏伯公司不但开出了更高的薪酬,还答应让他进入董事局,想让他留下来。

可惜的是,宋靖国这一生不服其他人,就服冯承乾。

既然是冯承乾找他,他肯定不会接受克虏伯公司的挽留。

担任工业部长之后,宋靖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中〗国的工业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按照冯承乾的要求,对工业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

在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情况下,重工业自然放在了首位。

只是,宋靖国也提出了一点。如果要在三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基础,仅仅依靠sī营企业显然不够,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国家管理,即由政府控制与推动工业发展。

宋靖国的这个观点,完全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时管制措施。

在大战时期,虽然帝国没有征收所有企业,但是施行了极为严格的国家管理,即所有帝国企业都得按照帝国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由此爆发出了极为强大的战争潜力。

有趣的是,提出这套管理办法的,正是冯承乾。

也就是说,宋靖国的认识与冯承乾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得由国家推动,由政府出面集中社会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工业,sī营资本只是辅助力量。

当然,宋靖国出面,也就不需要冯承乾来强调这个问题了。

只是,冯承乾看到了一个宋靖国没有看到的问题。这就是,实现工业化,将伴随产生巨大的工业生产力,而消化掉工业生产力,才是推动工业化的关键所在。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那么工厂的产能就提不起来,也就不可能以再投资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为此,就得创造一个市场来推动生产。

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然发展,显然办不到。

事实上,在工业化初期,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都找到了有效的、或者收缩行得通的解决办法。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