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范围挂起了一股“弃耕浪潮”

当然,发起者是由“〖中〗国〖民〗主团结复兴党” 组织起来的农民、而且主要是佃农。在经过宣传之后,大部分佃农都认识到,只要他们不为地主耕种土地,那么两年之后,那些土地就会又国家分配给他们,成为他们的土地。

让冯承乾没有想到的是“弃耕〖运〗动”很快就演变成了“农民进城浪潮”

原因很简单,当大量佃农放弃租耕的土地之后,只能到城市里寻找工作机会,才能养家糊口。

虽然当时,绝大部分佃农进城只是权宜之计,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饿着肚皮活两年,而在离开土地之后,佃农只有到城市里才能找到工作,因此很多佃农进城的时候,只是希望在这两年里能够活下去,等到两年之后再回到农村,获得由政府分配的土地。但是两年后,超过三分之二的进城农民留了下来,因为在这两年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必要的劳动技能,成为了产业工人。更重要的是,城市里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都比农村好得多。此外,进城农民在适应了城市里的生活之后,特别是在尝到了工业化的甜头之后,也没有几个想回去。

在这场〖运〗动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地主,特别是大地主。

事实上,最初的时候,包括大部分民族资本家都反对录夺地主的土地。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民族资本家,大多由开明地主发展而来,与地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录夺土地本身就是为了打击地主。

只是,在〖运〗动开始之后,特别是在农民进城之后,民族资本家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原因也很简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等于增加了大量的工业劳动力,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格。

对资本家来说,这就等于降低了生产成本,或者说提高了利润率,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

要知道,在此之前,因为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中〗国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

尝到甜头之后,民族资本家自然不再反对,反而成为了“土地法”

最为坚定,也是最强有力的拥护者。

这下,心存不满的地主没什么好期盼的了。

要知道,军队掌握在政府手里,而且军火由企业供应,与地主没有半点关系。如果地主打算闹事,首先就得问一下军队的意见。

“土地法”的顺利实施,成为了〖中〗国工业发展最强大的推力。

可以说,正是“土地法、”解决了〖中〗国工业发展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即欠缺劳动力。

到一九二六年底,随着政府开始收回弃耕的土地,才有部分进城农民回流。只是,到这个时候,〖中〗国已经不欠缺产业工人了。根据〖中〗央政府在一九二七年初做的统计,〖中〗国的产业工人已经超过了两千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产业工人总量也就不过一千二百万。

即便在美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