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在经过一周的审议之后,最终以全票获得通过。当时,连最保守的议员都投了赞成票。一是冯承乾的威信摆在那里,二是谁都知道海军在对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三是急剧扩张的民族资本需要海军撑腰。

要知道,此时的〖中〗国民族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

在柏林和会上,就确定了英法在远东的利益移交给〖中〗国,即〖中〗国将接下英法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问题是,柏林和约生效的时候,〖中〗国没有这样的国力。

直到一九三零年前后,〖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才走出国门,而首先瞄准的就是之前被英法控制的中南半岛。

经过几年发展,〖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市场,成为实际主导者。

正是如此,那些替民族资本家说话的议员(其中很多就是企业主),自然希望祖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能够时刻保护他们的海外利益。

海军发展规划…获得通过后,冯承乾开始着手实施。

当然,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国内的造船能力,不然海军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结果就是,在一九三四到一九三五财年度划拨给海军的经费中,有接近三分之一被用于基础建设。

当时,冯承乾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即以控股的方式,入主几家主要造船厂。

只是,这还不够。

六月,在拿到当年的财政拨款后,冯承乾就提出收购青岛的几家合资造船厂,然后合并重组为“〖中〗国海军造船厂”。

根据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径验,冯承乾知道由海军直接控制的造船厂有多么重要。

虽然一家造船厂,不可能承担所有战舰的建造工作,但是有了这家造船厂,那虚无缥缈民营造船厂在争取海军舰船的建造合同时,就不敢开高价,也就能够有效的降低舰船建造成本。更重要的是,在战时,由海军直接控制的造船厂是舰队最重要的支柱。别的不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基尔港海军造船厂就承担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百分之六十的战舰维护、维修与改造工作。此外,还得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由军队与政府直接控制的造船厂,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技术合作的时候,受到的限制明显低于民营造船厂,也就更容易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先进技术。

只是,冯承乾并没指望〖中〗国海军造船厂能够建造多少战舰,特别是主力舰。

别的不说,仅仅是整合那几家小型造船厂、增添建造设施等,就需要huā上好几年,根本跟不上〖中〗国海军的扩充速度。

冯承乾非常清楚,接下来五年至关重要。

甚至可以说,在一九三九年之前,〖中〗国海军能够建造多少战舰,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打赢下一场战争。

原因很简单,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在一九三九年爆发。

虽然历史已经改变,但是一些最关键的因素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