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做好准备之前发动进攻。

八月二十九日凌晨,德俄战争爆发。

与对法战争不同,对俄战争的战线更长,而且红俄的战略纵深更大,因此对德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白了,德军得在第一时间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而且得保证这些部队有足够久的持续进攻能力。

可以说,攻俄与攻法不可同日而语。

别的不说,德军只需要从比法边境线往南推进两百公里就能到达巴黎,而在东线需要向东推进两千公里才能到达莫斯科。

当天,德军的十二个主力师全部上阵。

按照德军总参谋部制订的计划,在进攻初期,德军将投入一百八十个师,另外还能得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与匈牙利等国的六十个师的支持。后面,德军保留了一百个师,罗保匈等国则准备了八十个师。也就是说,东线投入的部队高达四百二十个师,总兵力在六百万以上。

战线对面,俄军只有四百万。

更重要的是,俄军的进攻时间定在九月一日。也就是说,在德军发动进攻的时候,百分之八十的俄军都靠前部署,已经进入了进攻出发地点,处于进攻状态,而不是按照防御进行的大纵深部署。

结果可想而知。

第一天,俄军的防线就被德军突破了。准确的说,到二十九日下午两点左右,即德军只花了大约十个小时,就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撕开了俄军的边境防线,分成三路的十二个装甲师与坦克师开始向俄军后方突击。

在这场战役中,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德军装甲兵的厉害,却忽视了另外一股力量。

这就是帝国空军的战术航空兵。

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了战术航空兵上,而没有重点打造战略航空兵。可以说,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要知道,中国空军从一开始就以战略航空兵为重,以研制、生产四发重型轰炸机为主,即便受技术限制,也把重点放在了双发中型轰炸机上。

很多人都认为,帝国空军没有重点发展重型轰炸机,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力有关。

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但是并不全面。

不可否认,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确实没有发展战略航空兵的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一九三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发电量不到三亿千瓦时,相当于美国的三成,比中国都少得多。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铝产量不会高到哪里去,也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制造重型轰炸机。要知道,一架三十吨级的四发重型轰炸机至少需要三吨铝,相当于近三十架战斗机的铝消耗量。

其实,军事思想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东面与西面都有强邻,因此击败欧陆劲敌一直是德军的主要目标。为此,德军更需要一支能够为地面作战提供有力支持的战术航空兵。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装甲集群为核心突击力量的“闪电战” 能够横行欧亚大陆,关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