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艘驱逐舰躲避不及, 被一枚炸弹击中了舰桥, 导致包括舰长在内的数十名官兵伤亡。

所幸的是,没有一艘战舰被炸弹击沉。

新战术,让美军收获了战果,也让美军付出了更加惨烈的代价。

被击落与击赏的二十多架b-17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低空进入,遭遇了密集的高shè炮火力,还有部分是被俯冲下来的战斗机击落了。可以说,在超低空,本来就异常笨重的重型轰炸机更加没有生存空间。

也正是如此,此后美军就再也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投弹战术了。

事实上,只要防空作战安排得合理得当,就完全能够应付这种轰炸战术,并且让轰炸机付出惨重代价。

这次轰炸之后,美军也偃旗息鼓了。

不是美军不想干掉两支中国舰队,要知道,直到傍晚,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都在美军远程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问题是,美军没有可以调动的远程轰炸机了。当时,美军部署在澳洲本土的b-17总共还不到一百架,两次轰炸行动动用了近七十架,在战斗中损失了近四十架。此外,重型轰炸机出动一次,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才能起飞。

当时,美军不是没有足够多的重型轰炸机。

由波音公司生产的b-17在一九三五年就实现了首飞,虽然美军最初没有选择这种今后将成为美军在大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四发远程轰炸机用来取代老旧的b-10,但是却对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分两次,向波音公司订购了十多架b-17a与三十多架b-17b。一九四零年,安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的b-17c问世,并且立即获得了来自英国皇家空军的订单。此后,波音公司根据欧洲战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对b-17c进行了改进,诞生了第一种量产型,即b-17e,并且在一九四一年就生产了数百架,只不过大多提供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到美国参战的时候,b-17系列轰炸机的产量已经接近一千架,而且在美国参战之后,月产量就突破了两百架。到一九四二年初,b-17的总产量已经超过了两千架,其中大部分在美军中服役。

问题是,美军的b-17主要在欧洲作战,即部署在英国。

当时,美军也认为,b-17不太适合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主要是其作战半径偏短,难以进行长途奔袭。

此外,这也与b-17在欧洲战场上的惨重损失有关。

美国参战之后,美国陆军航空兵成了对德轰炸的主力。到了一九四二年,美国与英国在对德轰炸上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即美军主要负责昼间轰炸,英国皇家空军则主要在夜间活动。

更要命的是,美军当时没有合适的护航战斗机。

虽然p-51a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已实现量产,但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很快就发现,因为发动机上的欠缺,这种战斗机的中高空xìng能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糟糕,根本不适合担任护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