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东部出口附近,平均水深超过了二十米,可以供任何舰船同行。在海峡西部,平均水深还不到十米,而且主航道的水深也就在十米左右,因此可供大型战舰通行的航道并不宽敞。如果偏离了主航道,吃水在八米以上的主力舰就很容易触底。

也就是说,当时第二印度洋舰队所处位置,可供两艘主力舰机动的海域并不宽敞,而在第21舰队主力编队这边,两艘主力舰的活动区域要大得多。如此一来,在交战的时候,第21舰队主力编队的灵活xìng将强一些。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进入海峡之后,如果斯科特打算撤退,他就只能让两艘主力舰单独转向,而不能进行编队转向。原因很简单,编队转向需要加开阔的海域,而是卡尔迪瓦海峡西端没有这个条件。

事实上,就算是进入战列状态,两艘英舰的处境也不够理想。

这就是,两艘英舰的间隔距离不能拉得太开,而且战列舰的指向不能与敌舰所在方向成九十度夹角。

相反,在卓宇凡这边,他完全可以用两艘战列舰占据有利的位置。

当然,也不是没有麻烦。这就是,卓宇凡必须降低主力舰的航行速度,而且得不断的调头航行。如果两艘主力舰的战斗航速为十四节的话,平均每十五分钟,他就得让战舰把航线掉转一百八十度。

所幸的是,这肯定要比无法把所有主炮都朝向敌舰的英舰好得多。

四点刚过,“河北”号的雷达就探测到了两个巨大的目标,随即“河南”号的雷达也发现了英军的主力舰。

卓宇凡没有感到震惊,反而松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该来的总算来了。

下达了战斗命令后,卓宇凡就把指挥工作交给了“河北”号的舰长,即赵壮飞上校。

显然,卓宇凡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虽然做为海军军官学院的高生,卓宇凡并不是不懂得炮战战术,但是比起货真价实的战舰指挥官,他差了很大一截。

在中国海军中,赵壮飞算得上是资格老的舰长之一了。

大战爆发前,他就是“河北”号上的舰长,只是因为得了一场大病,没有能够赶上大战第一年的战斗,结果他的舰长位置被别人抢了过去。等他康复出院,回到海军的时候,很多跟他同时加入海军的军官,要么已经升为了将领,要么已经调到了加重要的岗位上,而他仍然是舰长。

所幸的是,他回到了“河北”号上,并且晋升为海军上校。

赵壮飞接过指挥官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向英舰逼近,而是调整航向,让两艘主力舰进入了战列状态。

显然,赵壮飞很聪明。

英舰正在向东航行,就算他呆在原地,英舰也会送上门来。

随后,赵壮飞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进行电磁干扰。

对中国海军来说,这绝对是一种全的东西。

电磁干扰早出现在空战战场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