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遭到美澳联军的顽强抵抗。

说得严重一点, 如果不能及时拿下布里斯班。登陆作战行动就很有可能遭受惨败, 登陆部队必然会伤亡惨重。

第二个原因。与交通有关。

虽然布里斯班位于澳洲东部地区,而且是澳洲东海岸地区仅次于悉尼的第二大港。但是当时从布里斯班到悉尼只有一条公路,而且通往内陆的也只有一条公路。更重要的是,在布里斯班西面就是大分水岭,即澳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山脉。也就是说,美澳联军即便丢掉了布里斯班,也可以通过扼守这两条公路,阻止中**队tǐng进,并且在大分水岭建立一道足够坚固的防线。

显然,从布里斯班打到悉尼,中**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即美澳联军在制订防御计划的时候就提到,如果守不住布里斯班,主力部队将撤退到大分水岭一线,重点守卫布里斯班南面的城镇,阻止中**队向南tǐng进。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进军线路。

不管怎么说,从布里斯班到悉尼的公路在海岸线附近,因此美澳联军的防御阵地几乎都在中国海军的舰炮打击范围之内,地面部队在进攻的时候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支援,而美澳联军根本不可能威胁到中国舰队。

关键是,这两条公路有多大的输送能力?

说得直接一些,在船只把物资运送到布里斯班港之后,还得通过公路送到前线作战部队手里,而通往悉尼的公路的rì运送量肯定不到一万吨,如果遭到美澳联军破坏,运送量还会大幅度降低。

如此一来,最多只能支持两个陆军师作战。

显然,两个师的兵力别说打下悉尼,能不能到达悉尼郊外都是个问题。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夺取沿途的小型港口,也就得耗费大量时间,而且美澳联军肯定会通过守卫这些港口来拖延中**队的前进速度。当然,小型港口的吞吐能力也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持大规模进攻行动。

当时,鲁志刚认为,如果进军悉尼的行动不够顺利,就得发动第二次登陆作战行动,从而大幅度增强陆战队的作战负担。最要命的是,这肯定会提高后勤保障难度,而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

第三个原因,则与麦克阿瑟“出逃”有关。

可以说,正是麦克阿瑟“逃走”,才让鲁志刚下定决心。

原因非常简单,麦克阿瑟在给美澳联军下达了死守命令之后,自己却搭乘潜艇逃往夏威夷群岛,美澳联军的士气与斗志肯定会遭受重创。此外,在此之前,美军已经打算从澳洲撤兵,甚至向澳洲派遣了用于撤兵的运输船只。显然,留在澳洲的美军官兵早就没有死战到底的勇气了。

虽然这样一来,攻打布里斯班、甚至是从布里斯班进军悉尼的难度都会降低,但是与其在地面上推进数百公里,为什么不直接攻打悉尼呢?

如果美澳联军的士气已经崩溃,那么攻打悉尼的难度就不会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