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同时代的防空导弹。

显然。继续重视速度与高度,已经不合时宜了。

相反,降低飞行高度,成为轰炸机新的xìng能取向。

这就是,任何一种部署在地面上的防空雷达都有探测盲区,很难发现超低空目标,因此轰炸机从超低空突防是突破防空系统的有效办法之一。虽然预jǐng机已经大量服役,但是预jǐng机在当时还是一种战术xìng武器装备,战略价值极为有限,而且在全面战争中,预jǐng机的生存能力备受质疑。

更重要的是,在高空高速这条路被堵死之后,超低空成为轰炸机仅有的生存空间。

一九八二年,中国空军对战略轰炸机项目的xìng能指标做出了重大调整,即以突出轰炸机的超低空突防xìng能为主,不再强调高空高速xìng能。

当时,中国空军明确提出,参与竞标的企业,最好能在两年之内拿出样机。

原因很简单,新式轰炸机必须在一九八四年首飞,才有望在一九八六年定型,而H56到一九八六年已经问世三十年,进入了推移期。如果新式轰炸机不能在此之前定型,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将遭受重创。

问题是,要让航空企业在两年内完成设计与样机制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结果就是,参与竞标的四家航空企业全部选择在原有方案上进行改进,而最终获得了工程阶段合同的两家航空企业拿出的样机,也是在一九七四年方案、也就是高空高速方案上改进而来的。

最终,中国空军选择了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的设计,并且授予其制造十三架测试样机的制造合同。

这种后来被命名为H82的轰炸机,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前卫。比如,采用了可变后掠翼与T型尾翼的翼面布局,机身责采用了升力体结构与翼身融合设计,除了机首与尾撑部分之外,弹舱、油舱、起落架舱都设在宽大的机身里面,四台发动机则以两台一组的方式吊挂在翼根下方。

这一设计的最大好处就是增加了机身内部空间。

在确保了两个标准尺寸的弹舱之外,H82的机身油箱能搭载近七十吨燃油,加上设在机翼与垂直尾翼内的油箱,机内油箱的总载油量高达一百三十四吨,使其具备了在载弹二十二吨时拥有七千公里的作战半径。

要知道,这是采用超低空突防时的作战半径,如果全程高空飞行,即便在载弹三十吨时也能达到七千五百公里。在载弹二十二吨的时候,H82的作战半径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一千公里。

相对而言,H82最出sè的还是其载弹能力。

按照空军的要求,H82的基本载弹量为三十吨,即在两个内部弹舱内挂在六十枚五百公斤级炸弹。如果执行战略打击任务,标准配制是二十四枚shè程为五百公里的中程空shè巡航导弹,此时的载弹量为二十二吨。如果携带十二枚shè程为一千八百公里的远程巡航导弹,载弹量则为十五吨。

只不过,这绝不是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