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夏帝国结盟,也应该保持中立,避免跟梁夏帝国为敌。

让高野感到恐惧的,不仅仅是梁夏帝国的海军,还有梁夏帝国的工厂。

在上次大战爆发前,高野以私人身份去梁夏帝国游历了数月,走遍了主要城市,对梁夏帝国的工业生产力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在上一次大战中,高野还反对偷袭梁夏帝国,主张坐山观虎斗。

可惜,在狭夷海军,甚至是整个狭夷皇国,除高野之外,再没人有此认识。

实际情况,还恰好相反。

在大战结束后,准确说是守望者海峡海战之后,最为兴奋的,就是狭夷海军的官兵,特别是高级将领。

似乎,在这场海战之后,狭夷海军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一。

正是这场海战,让狭夷海军飞速膨胀起来,变得极度的自信,把战胜梁夏海军当成了易如反掌的事情。

结果,在此之后的好多年里,狭夷海军讨论的是如何夺取东望洋,至少是西东望洋的绝对制海权。

以当时的言论,在下一场大战中,得以夺取整个东望洋,至少是西东望洋的绝对霸权为目的。哪怕需要跟纽兰联邦、布兰王国等盟国合作,也要保证在大战结束之后,成为西东望洋唯一的强国。

虽然在高野担任常驻舰队司令官之后,这种自大的情绪受到压制,一些年轻军官开始认真思考下一场战争,但是在狭夷海军高层,依然没有几个人相信,守望者海峡的那场战斗不过是侥幸取胜。

要说的话,其实连胜利都算不上。

关键,跟狭夷海军有关系吗?

不要忘了,参加战斗的第二战巡分队,自始至终都在外围打酱油,四艘火力凶猛的战列巡洋舰并没有发挥应有价值。

受盲目乐观情绪的影响,狭夷海军一直奉行积极进攻的军事学说。

有趣的是,高野也是进攻学说的坚定簇拥。

严格的说,高野是狭夷海军进攻流派的缔造者,头号推手与旗手,也由此成了少壮派的精神领袖。

高野信奉进攻,体现出的是无可奈何。

为啥?

如果与梁夏帝国的战争无法避免,死守就必然战败,积极进攻反到有那么一线希望。

关键就是,狭夷皇国没战略纵深。

对此,可以参照布兰王国奉行的海军战略。

虽然在大战后,狭夷皇国篡夺了不少战争红利,包括在没有得到国际联盟支持的情况下出兵夺取与霸占西东望洋与西南东望洋上,原本属于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的殖民地,但是总体上,狭夷皇国依然是一个弹丸小国,还是典型的岛屿国家,资源极度的匮乏,国家的生死存亡严重依赖海运。

简单的说,狭夷皇国的国运严重依靠两条海运航线。

一是往南,前往布兰王国在西南东望洋上的殖民地,准确说是属地的奥洲。另外一条就是横穿东望洋,前往纽兰联邦的航线。

狭夷皇国有八成的进口物资,得走这两条航线。

要命的是,这两条航线都极易被切断!

不止因为路途遥远,而且沿途没多少军事据点,没有适合建设军事据点与维持军事存在的殖民地。

按高野的理论,只有积极的进攻,在大战爆发后掌握主动权,才有可能在盟友参战之前保住生命航线。

如果没能做到,狭夷皇国肯定会在盟友出兵前战败!

面对巨无霸一般的梁夏海军,唯独积极的进攻,才有希望拖下去。

只是,高野同样强调了一点。

积极进攻战略,肯定会恶化与梁夏帝国的关系,因此狭夷海军得主动面对挑战,做好最坏的打算。

可见,要是有其他选择,高野未必会主张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