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受此限制,使得帝国海军一直保持双航母特混舰队。

“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理论上比“帝都”级提高30%左右,在全甲板状态下,一次能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在用一个半小时进行准备之后,就能够再次以全甲板状态发起攻击。

一次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意味着“行省”级具备单独作战的能力。

在理论上,一支有6个中队,总共48架舰载机的攻击机群,在除掉2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之后,剩下的32架轰炸机与鱼雷机,足以给予一支中等规模舰队里面的两艘航母致命一击。

要说的话,“行省”级的设计就是围绕着这个指标进行。

因为舰载机只能够在飞行甲板上加油装弹,所以飞行甲板的面积,直接决定了一次能够出动的舰载机数量。

在实际使用中,帝国海军还早就发现,扩大飞行甲板的宽度比增加飞行甲板的长度更有意义。

结果,飞行甲板的宽度在“帝都”级的基础之上扩大了三分之一,达到了44.5米。

全甲板出动的时候,能够在后部停机区多摆一列舰载机,仍然交错排列的话,由2+3变为3+4。

仅此一项,最多能增加13架。

因为飞行甲板延长,起飞待命区增了两排位置,所以理论上,一次最多能出动50架舰载机。

通常情况,第一排与最后一排各空出一个机位,总共也就48架。

在理论上,“行省”级最多能在飞行甲板上系留80架舰载机,即便腾出舰首起飞区,也能系留56架。这个数量不是随便设置的,是在以全甲板状态出动后,还能保留8架防空战斗机。

关键,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再准备时间。

“帝都”级至少要2个小时才能完成全甲板攻击的准备工作,而“龙江”级往往得等待150分钟。

“行省”级能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在设计的时候下足了功夫。

首先就是,采用大尺寸的侧舷升降机,能够同时运送两架舰载机,把提升舰载机的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采用大型升降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提高了回收舰载机的效率。

其次是增设4处综合补给站,能够同时为更多的舰载机进行补给作业,缩短了舰载机加油装弹的时间。

为了提高补给作业效率,设计人员采纳海军提出的建议,把补给站的位置由升降机附近改到甲板边缘。只不过,这主要是为安全考虑,确保在紧急时刻,能够把存在安全隐患的舰载机推离航母。

此外还有,采用了性能更好的弹射器。

其实,类似的改进还有很多。

比如在舰岛的前后,以及左舷升降机前方,设了六处检修站,使得普通维护工作能在飞行甲板上进行。关键是,舰载机并非每次出动之后都要进行全面维护,在战斗中就更加不可能了。

通过这一系列改进,“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整个大战中,“行省”级的舰载机出动率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而且是后条约时代的标杆。

当然,“行省”级本来就是帝国海军的“理想型”航母。

在三年前,新历97年最后一天,“浦”号在浦州造船厂开工那天,白止战等帝国海军将领就对其寄予厚望。

当时,人人都认为,战争最快要到新历100年才会爆发。

按当时的设想,“行省”级将是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碾压对手的头号主力,克敌制胜的法宝。

虽然大战提前爆发,“行省”级没赶上前期的激战,但是现在到来也正是时候。

在接下来跟强大的纽兰海军,还有并不弱小的布兰皇家海军的决战中,“行省”级必将是帝国海军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