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的价格。

何况, 这种发动机很不可靠, 也没人知道能在什么时候达到成熟状态。

3架技术验证机在封存之前,差不多3年里面,总共才飞行100多个小时,大部分时候在地面太阳。

原因就是,发动机的故障率实在是太高了。

要说的话,其实就是发动机太不靠谱,所以“霹雳”才在造出3架原型机之后,被空军束之高阁。

一起完蛋的还包括配套的发动机。

问题就在这里。

高空高速侦察机项目所采用的发动机,其实就是为“霹雳”研制的发动机,只是根据实际需要做了适当的调整。

其实,在最初阶段,空军搞的不是侦察机,而是截击机!

关键就是,纽兰空军也在研制跟“霹雳”旗鼓相当的轰炸机,也就是同样以下马收场的xb-70“瓦尔基里”。

当时还有情报表明,迢曼帝国也在研制3倍音速轰炸机,只是稍微小一点,最多算是中型轰炸机。虽然这份情报不是很准确,即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研制的是飞行速度仅2.4马赫的tu-22m,但是在当时,这些情报足够促使帝国空军研制一种针锋相对的,或者说能追上这些轰炸机的截击机。

不管怎样,面对3倍音速轰炸机,以往的战斗机与截击机的飞行速度都太慢了。

在这个问题上,帝国空军与纽兰空军可以说同途不同命。

纽兰空军在研制sr-71a的时候,想要获得的,其实也是截击机,而且在研制阶段一直以截击机为主。

只是,研制截击机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此外,在各国的3倍音速轰炸机陆续下马之后,加上导弹的性能愈发先进,3倍音速截击机已无存在必要。

结果就是,纽兰空军先放弃了3倍音速截击机,然后利用已经取得的研制成果弄出了3倍音速侦察机。

必须承认,在这一点上,帝国空军做得不够好。

因为发动机的研制进度太慢,所以在“霹雳”下马之后,帝国空军的热情也一下跌到了谷底。

过了3年,在获知纽兰空军在研制3倍音速侦察机之后,帝国空军才翻出之前的高空高速截击机项目。关键是,经过3年的积累,几个关键的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发动机有了希望。

此后,也就有了“侦-333”项目。

虽然采用了正规军用飞机的编号,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军方编号,只是一个比较直观的研制代号。

三个“3”代表就的是三项主要性能指标,飞行速度3马赫,飞行高度3万米,作战半径3000千米。

可见,至少在立项之初,空军玩了借尸还魂的把戏。

说得简单一点,当初让“双三截击机”项目下马的不是空军,而是由论议两院把持的国防预算委员会。也正是如此,在该项目下马后,空军还在为配套的发动机破款,也才有了后面的突破。

站在帝国空军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