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地勤人员就会为其输入当今各种战舰的数据情报,特别是信号特征,才能够在发起攻击的时候对获取的敌舰信号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敌舰的型号,判断其价值。

此外,dk-30b还具有弹间通信能力。

这个性能,其实是从对手那里学来的。

西陆集团在提出了“饱和攻击” 之后,率先着手研究反舰导弹的协同作战能力,并且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技术与战术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能够让数十枚、甚至是数百枚反舰导弹同时发起攻击的弹间通信技术。严格说,在弹间通信技术诞生之后,饱和攻击战术才有了可操作性。

发展至今,西陆集团重型反舰导弹都具备弹间通信能力。

与西陆集团的反舰导弹不同的是,dk-30b的弹间通信,重点是甄别能力,也就是避免重复的攻击同一艘战舰。

其实,这是用多枚导弹攻击一支舰队,所面对的最为麻烦的问题。

要搞不好的话,所有导弹将攻击一艘战舰。

要说的话,没有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

道理也很简单,反舰导弹是通过雷达、红外成像仪等探测设备来寻找目标,并且判断目标的性质。

通常,越是庞大的战舰,信号特征也就越明显。

那么,反舰导弹往往会攻击信号特征最明显的战舰。

可问题是,遭到了攻击,而且已经受创的战舰,信号特征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反射的电磁波,比正常状态时高出几个数量级。

也就是说,反舰导弹有可能把受创的战舰当成主力战舰!

直到弹间通信技术出现,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办法也很简单,同时发起攻击的反舰导弹,会通过简短的通信来划分攻击目标,避免让所有,或者大部分反舰导弹攻击单一目标。只有在预定目标已被摧毁的情况下,反舰导弹才会搜寻与攻击其他目标。

也就是凭借这些强大的性能,dk-30b成为了当今最先进的反舰导弹。

当然,威力也不可小觑。

因为不再追求1500千米的射程,所以dk-30b配了一具500千克级的半穿甲战斗部,实际质量其实仅400千克出头,不过装药量高达120千克,采用的还是过去只用在鱼雷战雷头上的高能炸药。

在理论上,1枚dk-30b就能够击沉一艘5000吨级战舰,或者重创1艘万吨级战舰。只要3到5枚就能够击沉1艘万吨级巡洋舰,而命中5到8枚就能够让1艘超级航母丧失作战能力。

对付结构强度差得多的登陆舰船,更不在话下。

其实,登陆舰船在结构上更接近民用船只,而不是战舰。

主要就是,登陆舰队需要搭载大量作战部队与重型装备,只能采用大分舱结构,强度肯定成问题。这里面,关键是用来搭载登陆艇与气垫船的坞舱。因为在水线以下,所以在受损之后更容易导致登陆舰沉没。

针对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