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能力。

藏在海面以下,就算装载数百枚巡航导弹,也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让敌人知道。

显然,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动手,舰队产生的巨大压迫感就能让敌人就范,至少放弃冒险的念头。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的“武库舰”项目都是以水面战舰为主,最多为了增强生存能力采用了一些极端设计,比如加大吃水深度与采用双层壳体,甚至是采用半潜结构,在遭到攻击时能下潜规避。

也就是糟糕的生存性能,导致“武库舰”项目始终没能获得重视。

跟传统战舰比,“武库舰”简直就是航行的弹药库!

传统战舰,弹药在总吨位当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在10%左右,就连西陆集团那些高度重视武装的舰艇,也很少超过15%,大型战舰更是在10%以内,比如“薛远征”级超级航母搭载的弹药仅相当于总吨位的2.7%。

显然,这个比例并非设计师故意所为,而是实践得出的结果。

相对而言,“武库舰”搭载的弹药所占比重达到了25%!

如果高的比重,意味着“武库舰”的生存能力极为糟糕,哪怕只是遭受了轻微损伤,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关键还有,为了在有限的吨位内获得最强的打击力,“武库舰”取消了很多战舰必须得有的设备,比如说以雷达为主的火控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使用自动化设备,大幅度减少了官兵的人数。

这些措施,肯定能降低“武库舰”的建造成本。

可问题是,同样会降低损管能力。

一艘战舰的损管能力跟官兵的人数成正比。

虽然先进设备能够提高损管效率,但是在任何时候,损管工作都以人为主,需要足够的官兵。

官兵减少,损管效率必然会降低。

根据帝国海军做的测试,如果“武库舰”研制成功,那怕采用军舰的标准,其生存能力也很糟糕。

至于“武库舰”的攻击能力,反到没有人质疑。

单纯的以舰队决战为准,“武库舰”的攻击能力超过了航母。

按照战前最后一份设计方案,1艘满载排水量45000吨的“武库舰”,能够搭载256枚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并且在一次战斗中把这些导弹全部发射出去,对敌舰队发起超饱和攻击。

在同等情况下,由1艘超级航母搭载的舰载攻击机,只能投送200余枚射程250千米的轻型反舰导弹。受到舰载机作战半径限制,仅少数重型攻击机能对1500千米之外的敌舰队发起攻击。

显然,两者的打击能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至于海军鼓吹的作战效费比,在全球大战当中,特别是在决定制海权,以及战略主动权的舰队决战中,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更加不可能成为舰队指挥官的主要难题。

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围绕霍瓦依群岛展开的一系列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