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在24日凌晨就离开了登陆场。

当然,主要是第五陆战师还有几个旅在古吉邦,而且全都是重装部队。

按照计划,由登陆舰队去古吉邦把这几个旅接过来,并且视情况,参与在东海岸地区的作战行动。

安排登陆舰队前去,不但是登陆舰航行速度快,也跟具体的情况有关。

在古吉邦那边,第五陆战师的主力部队在巴罗达的南边,只有几条临时修建的码头,并没有军港可用。因为征用的货轮无法通过临时码头装载主战装备,所以只能安排登陆舰,用登陆艇来转运。

受此影响,在登陆舰队返回之前,根本没有发动两栖突击作战的条件。

显然,在河网密布的河口三角洲,两栖突击是地面战的常态。

何况,戴蒙德港与坎宁港根本就不在一个地方。

两座港口相距很远,其间还有几条十分宽敞的河道。

没有两栖舰队支持,特别是用来运送重型装备的登陆艇与气垫船,在戴蒙德港上岸的重装部队未必能够到达坎宁港。

正是如此,在做计划的时候,也就没有考虑派遣第二批登陆部队去攻打坎宁港。

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在第二批登陆部队到达之前拿下坎宁港,然后让重装部队在坎宁港直接上岸。

由此造成的影响是,突击坎宁港的只有2个团!

严格说来,投送的地面部队总共也就只有大约3000名官兵,而另外的2000人隶属于陆战队航空兵。

这也是在25日发动进攻的关键原因。

不要忘了,运送第二批登陆部队的船队将在26日到达。如果没能在此拿下坎宁港,就只能让部队在戴蒙德港上岸。关键是,运送第二批登陆部队的那些船只得尽快返回,执行更加重要的运输任务。

要说的话,唯一不能耽搁的,也就是运输工作。

当然,这也意味着必须冒险。

所幸的是,在攻打坎宁港的战斗当中,陆战队没有遇到麻烦。

就前面提到的,最大的麻烦,其实是从北面蜂拥而来的饥民。

因为兵力不足,而且运送增援部队的船队里面,并没有运送多少给养物资,所以在占领了坎宁港之后,陆战队没有往北推进,反到在港口外面的几处路口拉起铁丝网,阻止来自加尔的饥民南下。

为了避免局面失控,已经赶到戴蒙德港的刘尊山给前线指挥官下了死命令。

绝对不能让饥民进入坎宁港,哪怕需要采用极端的手段,都必须确保坎宁港能够正常的运行。

所幸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在26日凌晨,运输船队就到了。

为了加强坎宁港的防御部署,陆战队在天亮前就出动直升机,把第十三陆战师的一批官兵送上岸,临时编入了第五陆战师的突击部队,补充到外围防线上去,加强了对港口北面防线的控制力度。

到26日清晨,运输船队才进入了坎宁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