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动身回到了京师,风风火火,来无影去无踪,颇有一种大侠的风范。

望着李东阳的背影,陈瑀狠狠的吐了一口吐沫,“不要脸!”

这老狐狸终究没有说一句话,也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

其实这两句话是矛盾的,因为整个谈话过程中,李东阳一直是持不同意的态度,既如此,他临走时未说过一句话也已经代表了他的态度。

没错,李东阳默认了陈瑀的方案,只是潜在的意思是,出了事,你陈瑀一人扛着,和老夫没有一点关系。

这也是陈瑀骂这厮不要脸的原因,当初慷慨激昂一个劲的为国为民舍身取义,妈的,但凡有点儿事,这几把跑的比谁都快,见过不要脸的,这么无耻的还是第一次见。

偏这家伙还装作一副高深的模样!

这些日子海禁政策也是越来越松,现在也是开海禁的绝佳时期,所以陈瑀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写了一份《开海禁疏》,此疏中重点以开海禁给朝廷带来的收入为主题,并且辅之关于东南各方面的形式以及军事力量等。

陈瑀建议先以宁波市舶提举司为例,看试行结果如何在后当定论。

当李东阳在朝会中宣布陈瑀这举措时,本以为会有大量的官员跳出来反对,可结果让他惊讶不已,跳出来的也仅仅是几个老顽固,多以礼部和翰林院为主。

他们以祖制强烈反对陈瑀这举措,还激烈的批判了陈瑀这诛天灭地的思想,并且要求都察院撤销陈瑀一切职务等等。

不过滑稽的是,各科给事中、御史、词臣此刻却无比的统一,他们说国情当以国势为定,如今国家财政危机,开海禁不失为一则利,况且仅仅是在宁波市舶提举司试行,并没有什么不妥。

当李东阳知道朝臣的态度之后,心中满腹惊讶和惊恐,什么时候陈瑀的势力已经渗透了整个朝廷?这不可能啊?

加赋之举,在夏收之后,刘瑾便依照陈瑀的建言给取消了,因为朝廷不但没有增加一毛的收入,还激起了南直隶、浙江、湖广等地的百姓们的骚动。

市舶提举司提辖自然是陈瑀的人,倒不是说是陈瑀用了什么手段,才让自己的人上位,实在是这位置没人敢做,一旦成功了还好,可一旦引起了种种不测,谁也不愿意去承担,所以他们打的算盘就是,你陈瑀先去经营,我们等着吃果实就好!

当宁波市舶提举司开了之后,前来经商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宁波码头前各色各样的人穿梭,有扶桑日本人,有佛朗机人、波斯色目人、朝鲜等等。

人多了,闹事人也多,但是这些人上岸前,陈瑀就已经给他们宣布过大明的法律,不过这些人却充耳不闻,以为大明还是和正统朝一般,不敢欺负他们这些外来客。

所以宁波街头便出现这样一幕,一个日本人和当地渔民大肆出手。

当陈瑀接到消息后,立刻带都司的人前往事发地,经过一番了解,陈瑀总算是弄明白了,原来是这日本人认为大明商给他的东西缺斤少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