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宫人引着两位身穿朝服的大臣进来。

当前一位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头,头发和胡子都白透了,穿着一身青色盘补服,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上面绣着一只白鹇,头上戴着三梁朝冠。

稍稍落后一步的是一位高高瘦瘦的中年人,也穿着一身青色盘补服,只不过胸前和后背的补子上绣着的是一只,头上带着的是二梁朝冠。

两人上前行礼道,“臣刘三吾/白信蹈拜见皇上。”

洪武帝虚扶了一把,道,“两位爱卿不用拘礼,快起来吧!”

话虽这么说,两人却不敢僭越,仍然规规矩矩跪在地上行了一礼,生怕丝毫有损人臣之礼,犯了皇帝的大忌。因着刘三吾年纪已经很大了,洪武帝便吩咐云奇公公上前搀扶他起来,赐了坐。

洪武帝道,“朕今儿个召两位爱卿过来,就是问问会试的情况?”

刘三吾了然点了点头,答道,“禀皇上,会试三场进行的都很顺利,阅卷也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经过这十多天的考核、讨论,目前已经预选出来了五十二名贡生,也排定了名次并上报了礼部,现在正准备拟定草榜。”

朱颜辞听到这里就有些明白了,原来这是在讨论科举考试,会试是大明朝中央级别的考试,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高。虽然大明朝也可以通过举荐和杂流出仕,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还是主流,因此科举更是朝廷的头等大事,怪不得洪武帝要过问一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恢复了由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下令设文武科取士。洪武三年更是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由此可见科举考试是非常重要的。

刘三吾身为翰林大学士,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才学名满江南,极受皇帝的器重。因着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被人称为“坦坦翁”。虽然他已经80多岁了,仍被任命为今年的主考官。同时担任主考官还有王府纪善白信蹈,另同考官8人,监试官2人,其他就是一些负责收管试卷及试卷弥封、眷录、对读的官员。

“五十二人。”洪武帝重复了一句,道,“若是朕没有记错,二十七年取了足有一百人,今科竟然少了一半之多。”

“皇上记得没错,二十七年的确取了一百人,不过比起二十四年比起还算多了二十人。今科应试举子虽然也不少,但是才学参差不齐,因此黜落了不少人。”

洪武帝叹了一口气,道,“爱卿做的对,科举是为朝廷选官,自然不能放松标准。二十七年选出来的人倒是不少,但是酸儒也甚多,这些人文章一个个作得倒是花团锦簇,却办不了实事,没有真才实学。坦坦翁,你说,就凭这些‘之乎者也’能办得了事,治得了国?”

洪武六年朱元璋就因为觉得科举选拔的官员,没有实际行政能力而停罢了十年科举,也是非常的任性了。

刘三吾捋着胡须笑了两声,道,“皇上说的是,不过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臣以为圣贤之书自然有圣贤之书的道理,所谓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