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在谨身殿双重飞檐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的光线从打开的窗户内投进去,映照着朱元璋坐在龙案后的身影。

宫人上前一一奉了茶,轻手轻脚就退下了。

礼部尚书郑沂躬身道,“皇上,礼部张榜已经结束了,您看殿试定在哪一天为好?”

朱元璋抿了一口茶,却偏头去看龙案一侧的青年,神情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般和蔼道,“允,依你看定在哪一天合适?”

皇太孙朱允今年不过才刚满二十岁,身形挺拔,如同一株初初长成的青竹,眉宇间还颇有几分稚嫩。他性情随了自己早逝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天性仁慈柔顺善良。

朱云略一思索,开口道,“皇祖父洪武三年开科将殿试定位三月初三,十七年恢复科考后定为三月朔日,虽说往年并不能完全依例而行,但是孙儿觉得三月初一是养蚕日,今科不如就定在这一天吧!”

朱元璋听了这话,脸上欣慰一笑,道,“农事是我朝立国之本,定于这一天殿试倒是十分附和我朝国策。那就听允的,定在三月初一。”

郑沂闻言,忙躬身应了,“后天便是三月初一了,臣下去就着人去准备。”

朱元璋点了点头。

殿试也叫廷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理论上是由皇帝命题,但实际上大多是由主考官起草,皇帝确认,策问题目是以经史和时政为论题,既测试举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也让中式的举人们发表一下对时政的看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策。

这会刘三吾见两人说完了话,便上呈了他和考官们商讨起草的策问题目。

“操心持节。”朱元璋看过后,欣然道,“坦坦翁果然没有辜负朕的嘱托,这题目拟的甚合朕的心意。”

刘三吾见状松了一口气。

“你们也都传着看看。”洪武帝将折子递给一旁的黄子澄。

太傅黄子澄接过来,看过后又传给郑沂。

“如何?”

黄子澄道,“皇上,这一篇策问说的是君主如何能够寻找到那些愿意“助君行道”的志士,其实也就是如何求贤的问题,不过说起来倒是和臣当年殿试的题目很相似。”

“太傅说的不错,乙丑科殿试的题目是朕亲制,也是讲得求贤和用贤。”说到这里,洪武帝顿了一顿,感叹道,“朕自开国以来孜孜求贤,但是结果却不是让朕很满意,有能者委以腹心,却不合朝廷一心,有德者授以禄位,却办不了实事,中材下士。选官就是要德才兼备,若是大臣们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怎么能实现天下大治呢?”

众人忙躬身作礼,齐声道,“皇上圣明。”

洪武帝定了殿试的题目,心情舒畅。

郑沂笑道,“说起乙丑科殿试,臣记得太傅还中了当年的探花郎,会试也是高中榜首,着实让人佩服啊!”

洪武帝闻言点了点头,笑道,“朕记得这事,不过当年朕可是差点就把太傅点为状元郎了!”

黄子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