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与此同时, 姜蓁还用科举选才, 打破了贵族对大部分官职的垄断,姜国百姓不论是学文还是学武,都能有一个晋升的渠道。

郑国以前私学林立又怎样,养那么多人才,也不用,倒是姜国,通过科举,完美的把国内的读书人给消化。

等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变多,老牌贵族的话语权就会越少。姜国贵族能看到科举取士带来的威胁,但因为这是姜蓁主张的,没人敢轻举妄动。

不敢和姜蓁斗,他们就只能卷自家孩子。

在大家看来,不用等到及冠,十五六岁的孩子也能担事情,让自家十几岁的孩子出去历练,是件极其正常的事情。

【生怕自家孩子吃亏,这群家长太急了。】

【这群嗑假药还作法的学生,一去就能主管一个县的国道,靠谱吗?我心里怎么有点担心呢。】

【怕什么。他们的上限我不知道,但下限肯定比普通人高,再不济他们背后还有人托底呢。】

【主要是陈冬的任命方式太糙了。】

姜蓁无奈说道:“姜国如今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官员培养机制,实习的事情,等今年的科举生试完了效果,明年再订个标准。今年这批,就糙着养吧。”

按照直播间的设想,科举选出来的人才,要先送进大学接受几个月的思想教育,然后再送到各部分轮值学习,最后再下放到基层,然后慢慢升到中央……

这是直播间规划的姜国官员成长路线。

但现实情况和直播间的设想差别挺大。

以前没有科举,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晋升的门路虽然少,但却十分简单,能得到君侯的欢心就行。

正经的君侯会看门客的学识和能力,但不正经的君侯,看的就是颜值和对方拍马屁的能力。

这个世道总的来说,还是不正经的君侯居多,或者有一部分君侯,自觉自己是正经人,选拔出来的都是人才,但其实他们的眼光属实一言难尽……

各国都邑还稍微好一点,偏远一点的郡县,很多官员都是酒囊饭袋。

姜蓁想快点提升国内罐官员的基础素质,暂时没办法精细的培养。

大学里的这批学生虽然稚嫩,但能力相对来说,还算拿得出手。

陈冬吩咐他们去修路,他们二话没说,就背着包袱去了静水县,一路上被马车颠簸的够呛。下车之后,都没顾得上休息,就赶紧去找静水县的县令询问情况。

这群学生虽然年轻,但背景够硬,静水县的县令对他们非常的客气。

“这一批粮食布匹,都是今年收上来的新税。王上下令,让咱们不必运到都邑,就近交给修路的队伍,你看咱们什么时候清点交接一下?”

“各乡的民夫正在召集,明日就能集合完毕,听从你们的调遣。”

“静水县内的匠人半月前就在制作独轮车……”

被陈冬任命的4名小队长,来静水县之前,就已经仔细的研究过陈冬给他们的《修路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