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中有人为了高薪,真的死心塌地留在金海镇为自己效力的话,杨振也不介意留下一些。

当然了,除了请何廷斌用高薪拉拢德威斯留下效力这件小事之外,当天晚上杨振还向何廷斌请教了另一件令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事情。

这就是当天晚上杨振提出与众人商议的第二件事情,也就是乘虚而入谋取九州岛及其外围诸岛的事情。

结果杨振的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就招致了在场金海镇诸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都督要取倭奴九州岛?”

“倭奴国可不是和宁国啊都督!”

“倭奴国那里正闹瘟疫,时机合适吗都督?”

“是啊都督,清虏那边还没解决,再树一强敌合适吗?”

在杨振的一直鼓励之下,杨振麾下的各路将领在共同议事的时候,都已经敢于直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所以每一回的议事场合,都会有人向杨振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

这是杨振自己种下的因,所以他也只能无奈接受这样的果,不过总体来说,他是乐见这种场面的。

对他来说,一个方案摆出来,无人反对,未必就是正确的,而众意纷纭,也未必就表明它是错误的。

相反,只有把麾下将领们赞成、反对的各种情况都摸清楚,汇总到一块,然后再做出最后的决定,才有可能真正统一所有人的思想,并且取得反对者的谅解。

这样最后执行起来,才会更有效率,才不会出现不可挽回的问题。

比如对于攻伐倭奴国的问题,杨振自己其实也有点拿不定主意,众人的惊讶担忧以及向他提出的疑问,其实也都在他的意料之内。

毕竟倭奴国不同于朝人和宁国,而且想当年还曾差点灭了和宁国,需要大明抽调天下兵马与之抗衡,才将他们打回去。

再往远了说,想当年并非倭奴国正经军队的倭寇,就侵扰的整个东南海疆不得安宁。

现如今自己仅仅以金海镇自身的实力,甚至最多只能拿出一半的实力,去攻伐倭奴国,占领九州岛,能够做得到吗?

对此,杨振自己其实也是有疑虑的。

但是倭奴国尤其是九州岛遭遇大面积瘟疫,九州诸藩的倭奴人口几乎遭到毁灭打击的情况,简直是百年不遇,错过了这样的天赐良机,又实在太过可惜。

这让杨振感到十分纠结。

“正所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倭寇乃我大明世仇也,九州诸藩正是当年倭寇主要来源之地。如今其地遭天谴,先有岛原、天草之乱,人口减损大半,去年冬天以来,又经受鼠疫肆虐,人口再次折损无数,如此良机岂能坐失?!”

面对麾下诸将的惊讶反对,杨振反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别人不知道几百年后倭奴国对华夏的危害,但是杨振却是一清二楚。

如今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时候,岂能心慈手软,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对杨振来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