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夏成德可不可靠,就不好说了。

当然了,杨振所担心的可不可靠,并不是说这个夏成德会像历史上那样投降清虏,充当内应,把松山城内的洪承畴、曹变蛟等部兵马卖给清虏。

现在看,这一点,基本没有可能了。

因此,杨振所担心的是,当他需要夏成德从西线攻打清虏,牵制清虏,为自己缓解压力的时候,夏成德会犹豫不定,不按时出兵,或者出兵不出力,甚至不出兵。

也因此,杨振需要一个完完全全跟自己一条心的人,完完全全可靠的人。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对杨振来说,眼下最可信赖的,也只有他的叔父杨国柱亲自统领的宣镇兵马了。

那一支兵马,跟自己金海镇的主力兵马同根同源,很多将领之间不仅私交很好,而且沾亲带故。

大战开启之后,如果说金海镇兵马这边遇险或者需要支援,能够不惜一切代价出兵策应的,或许也只有他们了。

这就是杨振的底线思维了,未虑胜先虑败,为防猪队友坑自己,得先把自己的后手安排到位。

“杨都督的这番建言十分中肯,沉某一定转呈本兵,上报御前。其实,算上都督所领金海、登来二镇兵马,算上宣大等地边军,为毕其功于一役,征调二十万大军是办得到的。”

沉迅听了杨振的第二个建言,默默心算合计了一会儿,终于开口回应了杨振,而且一开口就肯定了杨振的说法。

目前,锦义伯祖大寿麾下的辽西营头能战兵马,合计约有近五万人马。

而洪承畴带入蓟辽的兵马,包括蓟州、遵化、玉田、山海关沿线兵马以及已经跟随洪承畴出关的兵力,大约也有四万人上下。

再加上宣大等地的边军兵马,凑起个十二三万,不是什么难题。

原本宣镇的兵马没有多少,扣除掉必须值守长城关口,不能调动开去的兵力之后,能奔赴关外战场的兵力并没有多少。

原时空松锦大决战时,杨国柱真正带到关外战场上去的精锐能战之兵,也就万余人而已。

但是现在不同了,两年来杨国柱接受自己侄子的建议,在宣镇大肆募民开荒,屯田养兵,青壮年可用之兵远胜从前,带出来三四万也能做到。

这一点,不仅杨振心里有数,朝廷之上的明眼人也是心里有数。

而这也正是兵部这一帮人敢于提出会和各路兵马,与清虏决战辽沉毕其功于一役的底气所在。

在他们看来,各大兵头们以备虏或者复辽为借口,索要大量钱粮,最后养起来大批兵马,实力不断壮大。

可是这些兵马朝廷却调动不了,既不能用他们来剿贼,他们又不愿意奋起灭虏复辽,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耗费朝廷大笔粮饷,而且久而久之必成朝廷大患。

与其如此,还不如将他们投入到辽东战场上去呢。

打赢了,自然一切好说。

因为没了东虏这个大患以后,辽西的、辽东半岛的、宣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