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杨振珍而重之地从中依次取出一块四寸见方的黄铜腰牌,一枚两寸见方的铜印,还有一卷明黄色的锦缎和一摞厚厚的文书。

这是王德化交给杨振的圣旨和关防印信。

那个黄铜腰牌的正面,铸有阳文“总兵腰牌” 四个篆体大字,背后则铸有“钦命松山团练总兵官杨振” 十一个篆体小字。

至于那一枚不过两寸见方的方方正正的黄铜印章,上面阳文铸有“钦命征东先遣营”七个篆体字,却是钦命征东先遣营的“大印”了。

这一回朝廷的封赏,说白了,其实给予杨振本人的,就是给了他一道圣旨,给了他一块腰牌,还有这样一枚印章。

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值钱东西了。

就算是加上那五百两银子的奖励,朝廷这一回封赏杨振及其先遣营所花费的成本,说有六百两银子都说高了,可能连六百两银子都不到。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用银子来衡量。

有些东西是用银子没法衡量的,比如那厚厚的一摞已经盖上了兵部大印的武选司空白官告。

杨振把从宁远城带回来的东西,一一拿出,摆好,然后拿起那卷明黄色的锦缎卷轴,对着众人说道:“圣旨!”

众人突听此言,相互看了看,片刻之后,张得贵率先离座跪地,其他人愣了一下,随后呼呼啦啦地跪了一地。

杨振倒不是要借着这个机会立威,现在的他已经不需要这么做了。

经过了这一次北上救援松山的战斗,杨振的权威已经在先遣营里立起来了。

不管是他之前的旧部,还是祖克勇、徐昌永两人以及麾下的马队,对杨振早就服气了。

光是每战必当先、撤退必断后这一项,就让他们这些人打心底里服气了。

“咳!咳!……”

见众人突然朝着自己跪了下来,杨振知道是因为圣旨的缘故,但是他没有阻止,而是用咳嗽声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打开了圣旨,接着读了出来:

“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社稷中兴,必有名臣辅之;国家戡乱,必有名将佐之!朕在九重深宫之中,听闻辽东松锦捷报,不胜感慨赞叹再三!……”

原来,杨振先是把朝廷给自己的圣旨念了一遍,当他念到“旨到之日,即任松山团练总兵官!松山城内诸军尽归节制指挥!”的时候,跪在地上聆听圣旨的众人,都是吃了一惊。

徐昌永更是满脸惊讶地问道:“杨兄弟!怎么回事?!前阵子不是说巡抚和大帅一起保奏兄弟你出任宁远总兵吗?!怎么到了现在,变成松山总兵了呢?!况且还是团练总兵?!怎么回事?!”

“徐大哥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这个后边儿还有东西,等兄弟传达完了朝廷和万岁爷的旨意,然后再说这些不迟!”

杨振见徐昌永沉不住气,连忙制止了他的发问,接着大声念道:“原所领暂编宁远先遣营,着即以现有人马士卒,整编为钦命征东先遣营,赐授关防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