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几个字, 那么就是前面有坑了。

周瑜计杀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在《三国》中这样的坑数不胜数。再来看一下课本中学过的《水浒》名篇——智取生辰纲。(我只说个大意, 没有原文参考)

吴用定计,要劫杨志的生辰纲,在开头只是提到了他制定好了计划,然后寻找人手,大家都称赞此计甚妙,但是老罗却不告诉你他们定了什么计。

坑人吧。你看还是不看。

这样在后边才出现了黄泥岗,出现了枣贩子,出现了卖酒人,却还不告诉你他是谁,你猜,他们是偶遇还是刻意安排的,这几伙人凑到一起怎么劫呢。然后是详细的刻画每一个人,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

这就把读者带到了坑里,让读者带着一种猜测和疑惑去读后面的故事。(可以想象,此时的读者是多么的投入,多么的紧张,但这种感觉正是他们想在书中体验到的。每一个读书人,包括本人自己都觉得自己是聪明的,都想从书中的蛛丝马迹中先一步猜出作者的答案,猜中了有一种自豪感,没猜中者,最后获得了恍然大悟的刺激。)

后来买酒,引诱官兵,最后重点突出了偷酒一节,这一段是最巧的,让你清楚的看到了每一个细节,但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这里,保证仍然看不出哪儿有猫腻儿。

然后便是倒也,倒也。一行人大笑着推着生辰纲扬长而去。

最后作者才告诉你这群人是谁,再解释如何下的药。

这一段文章,可以算是大坑套小坑。跳进坑里你是自愿的,爬出来不但不会报怨,反而拍案叫绝。

这就是坑的作用。可以算是典范了。

同样的一个情节,如果没有这个坑,那也就没法看了。设想一下,如果老罗一开始就就让吴用坐下来,把自己的计划详细的交代了出来,那也就没有黄泥岗的故事了,只能简单的说一句,计划成功了,大家做得很完美,然后觅地分赃。除此之外还能说什么。再讲一遍计划的实施过程还有意思吗?

简单吧,坑就是这么挖。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

原来这就是坑,这还不容易,把结果一藏,然后让你猜不就行了。

这个大概人人都会,就如在地上挖坑一样,即使没有工具,用手掏两下,我也能弄出个坑来。但是想挖一个好坑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