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请了个假, 匆匆的回去找解缙和黄钟说话。

“这是谣言。”

黄钟毫不犹豫的判定了事情的真相:“伯爷治军严谨, 若是真有这等事,伯爷的请罪奏章会比宁王和王岳的来得快,所以这必然是假!”

“聚宝山卫当年在外征战都没发生这等事,怎么可能会在大明境内折腾?多半为假。”

解缙不慌不忙的道:“王岳此人老夫知道些,这人看着稳沉,可最是善于谋身的一个人。老夫判定他必然不知道宁王也上了奏章,否则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弹劾德华。”

“他低估了宁王。”

……

“王岳低估了宁王。”

值房里,杨士奇唏嘘道:“兴和伯治军本官是相信的,他当年能为了那个女子斩杀瓦剌使者,怎会放纵军士去祸害百姓?”

黄淮说道:“是这样,不过万事有意外,此事还得要看兴和伯的自辩。”

杨荣放下手中的奏章,说道:“昨日有人找到本官,说咱们这是在和光同尘,你们怎么看?”

“胡言乱语!”

杨士奇恼怒的道:“有的人是知道了乱说,有的人是不知道胡说,和妇人一般的絮叨!用心险恶,就是想看热闹。谁的热闹都想看,唯恐天下不乱!”

杨溥看到金幼孜的嘴唇紧抿,欲言又止。

杨荣瞟了他一眼,杨溥赶紧微笑道:“这是无端指责,其目的不过是想让咱们去和陛下建言罢了。这些人总是自以为是,臣子哪能这般逼迫陛下,且等兴和伯自辩的奏章到了再说吧。”

杨荣点点头,说道:“咱们都是陛下身边的近臣,要看准了,站稳了。”

杨溥点点头,如今天下都在盛传着三杨的名头,而他却因为在诏狱中多年,早已落后于杨荣和杨士奇。

稍后午膳,然后休息。

杨溥缓缓在皇城门内散步,这是他在诏狱内养成的习惯,每天早晚散步,通经活络。

皇城外有几个御史在请见皇帝,看到杨溥后,有人喊道:“杨大人,要为民做主啊!”

杨溥皱眉看着他们那愤怒的脸,说道:“风闻奏事也没有你们这等事未断先定罪的说法,御史御史,那是要盯着,据实奏事,而不是去干扰君王。”

外面的几个御史怒气一滞,还想辩驳几句,杨溥喝道:“兴和伯的奏章都没来,你等闹腾个什么?”

“杨大人,宁王殿下和王岳大人都异口同声,此事肯定无疑,为何要包庇那人?难道就因为他是陛下亲近的人吗?”

杨溥瞥了这个御史一眼,说道:“年轻人要多想多看,切莫自顾自行事,那对你没好处。”

“杨大人……”

杨溥摇摇头,负手转身回去。

里面出来三人,为首的乃是俞佳,见到杨溥就寒暄一句,然后带着人径直出了皇城。

杨溥的眼皮子跳了几下,回身看到俞佳出去根本就没搭理那几个御史,而是一路走远了,这才松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