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素素对这篇小说的评价,和百花出版社的编辑一样。

现在市面上的书,大部分都是伤痕文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是显然的,但是文章总带着些沉珂的旧气,周正泽的这篇文虽然有些稚嫩,但是清新自然,就像是吹化了坚冰的春风。

两个多月前,一张垫在餐桌上的报纸,正连载区对着百花出版社的尚平。只是准备收拾桌子的他多看了一眼,觉得开头凑凑合合就顺便往下看了下去,看完了第一天的连载,只有浅浅的印象,但是就是这点浅浅的印象,让他第二天,第三都记得买这家报纸,翻开报纸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这篇小说。

初看只是平淡无奇,是一个叫做林少安的成长故事,细读却看出了乡村百态。跟着林少安一起成长,看着他学到知识,培养了坚毅的品质。

看到了八万字,确定了文字的稳定性,尚平把这篇小说整理后递交了主编。

无疑,主编看出了这篇小说的潜力。咋一看只是平淡无奇,但是就是这种淡淡舒适宜人的感觉让人想要追着一口气把这本书读下来。

“虽然只是新人,但是应该不少出版社都和报社那里联系过了。”主编也看好这篇文,最后和老板争取到了他可以拿到的最高的价格。“试试吧。”

两人的信心满满,在尚平联系《鸣报》专栏负责的编辑的时候收到了打击。那是一个糟糕的消息,在省城的文艺出版社,甚至还有在京都的作家出版社都对这本书有兴趣。

原来《鸣报》的审稿编辑也看出了这篇小说的潜力,在报纸上连载到五万字的时候,已经把十万字的稿子整理好邮寄给了几家知名出版社。

那些老的国营出版社或许不会像是他们这样的出版社挖掘潜力作品,但是对其他报社和熟人的投稿都还是会审阅的。

经历了那场动荡,解放前那文坛的盛景消匿无踪,动荡的时候,文字带着小心翼翼试探的味道,就算是现在的文学,那些批判也都是不疼不痒,有点找不着方向。周正泽的这篇小说虽然简单,却也有趣,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出版社的审稿人看得出这篇文的潜力。

对于这个结果,无论是尚平还有主编,都是有些失望的。最后还是把报价给了报社那边的编辑,就把这事给抛诸脑后。谁知道接到了电话,这篇小说的作者想要过来面谈签约!

***

羊城实在是有些太热了,也许马上就要下雨,尚平吹着呼啦啦的电风扇,仍是不停地擦汗水,按照和“恪言”的约定,还有十分钟人就要到了。

看了一眼手表,松开的领带重新打好,最后擦了汗,就走出了大门。

尚平刚走出大门,就见到了距离他三两步之远的两个年轻人,白色的衬衣,轻薄的裤子,只是其中一个人就算是头发削得很短也看得出是个女同志。

“尚编辑。”周正泽首先开口,在《鸣报》上的笔名,正是恪言。

尚平的眼睛瞪大了,意识到他的身份,“恪言?”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