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参谋军官,重新制订作战计划。

运动战的核心不是“运动”,而是通过运动分割敌军使敌军跟随运动、暴露缺陷与弊端,为火力打击兵种提供歼灭敌人的机会。

要将运动战变成歼灭战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打击能力,也就是“火力”。

朝鲜战争中愿军无法在运动战中大规模歼灭美军,主要就是缺少强大的火力。

与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不同承毅指挥着世界上打击能力最强大的6军,还掌握着战场制空权。

火力绝不是问题!

运动战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突击部队必须迅猛快捷,突击时果断坚决。

毋庸置,空中突击部队是最理想的“运动战部队”,快反应部队也是不错的选择。

安排作战任务时,裴承毅将第77军与5个空中突击旅放到了主力位置上。如果不是其他各军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裴承毅甚至会把其他地面部队削减一半,把节约下来的作战物资提供给航空兵。

按照裴承毅估计,在空中支援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地面战斗所需兵力不会过15万,也就是3个军、5个旅与1军直属炮兵旅。

如何选择另外2个军,成为裴承毅最棘手的问题。

如果真要裴承毅自行决定,他会选择2支部队,一是已经恢复战斗力的第38军,二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海州战斗中表现不俗的第24军。

这2个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快突击能力格外出众。

到了8日晚上,情况出现转变。总参谋部基本上同意让第38军参战,却一直没有同意让第24军上场。

说白了,第24军的“基础”太弱,在总参谋部没有言权。

排开第24军,裴承毅肯定会选择还在整编的第54军。没人否认第5军的战斗力,而且第54军在总参谋部很有影响力。不说别的,总参谋部的27将军中,有来自第54军,还有3人与第54军有着密切关系。

问题是,第54军不见得能在战役起的时候恢复战斗力。

按照总参谋部的意思,第54军作为战役预备队,不在战役起时参战。

排开第54军,其他几个军的战斗力旗鼓相当,而且都有比较突出的问题,要么是突击能力欠缺,要么是缺少运动战的经验。

争论持续到9日上午,总参谋部都没有在“派兵”的问题上做出决策。

据项铤辉后来其他人提起,确定最后一支批参战部队的那几天里,他至少接到了2多个电话,而且大部分都是已经退役的老一辈将领打来的。无一例外的些将领都为自己的“娘家”说话。

项铤辉可以不可别人面,却不得不给这些老将军面子。

别说项铤辉,算是彭茂邦,也得考虑各种因素。

搞到9日中午,项铤辉干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抛给了赵润东与彭茂邦。

年轻总参谋长拍不了板,就让元与“老总”拍板。

9日下午,赵东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