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可以花了大价钱买的,若非当初一批官员落了马,他们才得以接手。

沈陵笑着握住她的手:“好。”

*

最炎热的时候,东瀛的使者率先入京,整个京城的治安都提高了一个级别,可不能在外邦人面前丢了份,必须宣扬我朝国威。

这些日子圣上的好心情显而易见,东瀛使者远道而来,一是为种牛痘一事,二是向文朝示好。

京城的百姓不懂政治的弯弯绕绕,他们就知道最浅显的意思,那就是他们文朝强盛到别的国家都来觐见,如何不骄傲。

随后高句丽以及其他小国很快也入京了,外邦来朝,这是文朝历史上重要的一笔,亦是盛世的开端。

满朝都在忙碌接待使者的事情,沈陵在筹划通商之事。

他画了一个分枝图,首先这件事情以什么样的形式提出来,将会涉及到哪些人和哪些派别,以及可能的站队。

就像是下棋一样,每一颗棋子都有存在的意义。

沈陵想了好几日,脑袋都疼了。

讨好最高领导人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有实施下去的可能性,江南世家应该也会站在他这边,毕竟织造发展起来,江南世家的好处不会少。

如何拉拢更多的派别就是一个问题了。

沈陵知道圣上如今对名声一事格外看重,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君主,他都已经走到这个份上了,只要后半辈子不出什么差错,一代明君的称谓是跑不了的,可谁不想做千古一帝。

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圣上希望开创历史,而沈陵也希望,只不过出发点不一样。沈陵从这个角度思考,想了几个不错的意图:宣扬国威、彰显国力是最主要的,后面该怎么说就得看一张嘴了。

沈陵不可能单打独斗,他必须找盟友,最好是位高权重的盟友。

曾跃和汤鸣则那儿一定是要说的,到底是盟友,其次,沈陵想到宋奇宋大人,他与宋大人的交集不过是定税之时,宋大人对国家财政了如指掌,并且非常希望充盈国库,他与圣上的分歧在于,圣上有时候会动用国库修缮行宫,宋大人认为不应如此奢靡。

他对宋大人还是颇有几分好感的,朝廷当中,真真切切为国为民考虑的不多,宋大人先前掌管户部,他在任期间,国库都多了两成,。

曾跃听完他的设想后,道:“你的想法圣上应该会很欣赏。”

没错,以圣上目前的心态,对沈陵的这个奏疏应是非常喜欢的。

他话语又一转:“但是几位大人可能会嫌铺张浪费,毕竟出海访国,耗费的人力物力怕是不少。”

汤鸣则道:“我们鸿胪寺自然是不会不同意的,这样对我们鸿胪寺有利。铺张是一回事,圣上如今名声太盛,几位大人那儿怕是难说。”

君权和相权此消彼长,如今君权强盛,中枢大臣们会担忧君权太过强盛,而无他们的用武之地。

沈陵又递上一张纸,道:“子钊兄、鸣则再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