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无望,第三就是生产资源被掠夺占有。当下东征西战的戎旅生活已经艰难,前途又没有什么光亮,妻儿父老更无从养活,逃跑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不跑,就算不死怕也要永世为奴。

马周之所以建议朝廷不要严管府兵逃亡,就在于这三个问题实在不好解决。首先第一点兵役过重,每一个帝王都有开疆拓土的美梦,而且当时新建立的大唐周边仍有许多强敌、不得不战,哪怕到了贞观后期,唐太宗都要亲征高句丽。

第二点升进无望也很好理解,战争虽然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事情,但危险又远远大过了机遇。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一战,动员极多,但真正在这当中崭露头角的寥寥无几,最知名的便是一个薛仁贵,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劳而无功。

哪怕是眼下的王孝杰投身河北战场,虽然河北战事进展顺利且战果辉煌,但王孝杰因为不能当方面统军之用,也只是溜了一圈腿,顺便被剃了须发。

军队中本就阶级森严,普通小卒想要通过战争获得阶级跃迁的机会,不是没有可能,只是这可能实在太小了。绝大多数人终此一生,就算侥幸不战死沙场,往往到老也只是一个营卒而已,了不起混到一个伍什兵长,已经是没有特殊际遇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极限。

至于第三点生产资源的失去,则就更加无可避免了,均田制逐渐没有了实施的基础,这是整个国家大环境所决定的。当闲置土地越来越少,能够分配给军府的就更少,还要面对军官勋贵们的盘剥,府兵们的生活处境可想而知。

想要抑制军府中更加严重的土地兼并,就要打击元从勋贵群体。然而大唐国势刚刚走上正轨,四周仍然强敌环立,屁股都还没坐稳便要对老兄弟们下手,这也实在是太过凉薄。

正因如此,马周才提议不要管。如果朝廷设立严刑峻法,大力打击逃户现象,这就会造成大量的军户破产,中上层将官们接着朝廷律法狐假虎威,大肆荫庇蓄奴,从而成为一个个拥曲众多的实力军头。

马周的这篇奏章是一个孤本存放在长安有司官库中,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前后关联的文牍已经不知所踪,李潼也不清楚朝廷最后对此是怎样一个回应和处理。但从后续关中府兵越演越烈的逃户问题中,也能了解到当时的朝廷终究还是没有大力禁绝。

眼下的国情较之贞观时期已经大为不同,已经不再是需要考虑要不要管理府兵逃户的问题,而是彻底没有了府兵军户可管。但马周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困境,对于当下新兵制的建立仍然有着不小的借鉴意义。

兵役沉重的问题,李潼也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眼下朝廷虽然务在休养,但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对四周外敌的各种攻伐设想,等到渡过这一段休整期,势必要加大向外扩张的步伐。朝廷是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常备武力,这一点绝对不可动摇。

眼下的他能够想到的降低个体兵役强度的方案,就是尽可能的扩大兵源。像陕西道所组织的州县团练,还有河北方面新建的漕兵,通过扩大预备役员的规模,尽量保障作战人员的有序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