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上的姑娘十岁自己住一个院子,而公子们,六岁大就自己住了,就算年后还会回萧阳,也不能跟着住寿安堂。

于是,沈氏让人又打扫了间院子,丫鬟小厮拨好,东西该添置添置。

只是沈氏从未听过有这么个孩子,不免多留意些。

那孩子叫沈元景,和她还是本家,据老国公说,是故友的孙子,遭了难。从前在兰陵住,今年夏天才投奔老国公,一直跟着他们生活。

瞧着人清清冷冷的,也不太爱说话,也是个可怜人。

沈氏心疼燕明荞,却没闲心心疼旁的人,各人有各人的苦,城外还有吃不饱饭的人呢。

总之,尽了礼数就好。

进府之后一行人就去了正院正堂,宁氏看样子是不知道燕明玉落水一事,沈氏特意说了一声,还道:“明玉落水之后身子不大好,傅先生那边就不去上课了,如今是明荞去上课。明荞聪慧,傅先生很喜欢她。”

几句话,宁氏便明白沈氏的意思了,明玉以身子为重,以后有什么事让明荞来,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难怪刚在门口时,燕明荞站在沈氏身边。

看沈氏的样子是很满意这个庶女的,今日燕明荞穿的好看,挺合宁氏的眼缘,不过,从前没相处过,她不可能对这个孙女掏心掏肺。

宁氏对燕明玉道:“身子最要紧,说起来元景也是因为身子不好,所以才没去书院的。”

话音一落,众人又看向坐在宁氏旁边的沈元景,他头总是微微低着,人也瘦弱,看起来的确是身子不太好。

世家子弟,男子三岁启蒙,六岁去书院。

燕明月偷偷瞧了一眼,又把目光收了回来,这种场合,祖母也不会把目光放在她身上,而沈元景,并非世家子弟,只是一个借住在国公府的人罢了。

燕明荞也偷偷看了沈元景一眼,他就安静听着她们说话,好像说得不是他一样。

沈氏明白婆婆是什么意思,不去书院,到了读书的年纪,估计想在府里读,她顺着宁氏的话道:“是该以身子为重,不过元景也该启蒙了。”

宁氏喝了口茶,“明年我和你父亲还会回萧阳,不如跟着家里的姑娘们一块儿念书,入夏再和我们一道回去。”

沈元景今年九岁,和燕明月燕明茹年龄相仿,宁氏不太放心,怕沈元景模样好,招惹两个姑娘。

正好燕明荞刚启蒙,年纪又小,跟着傅先生一块儿读书也好。

本来从前请傅先生就是看在老国公的面子上,沈氏道:“那和明荞一块儿吧,两个人也好有伴些。”

燕明荞一句话没说,就多了个同窗。

沈元景谢过了宁氏和沈氏,又端坐在一旁不吭声了。

倒是个老实的。

只不过,沈氏担心的是另外一件事,燕明荞聪明,一块儿学怕是容易跟不上……

总之,她该做的事做了。

这事定下后,宁氏问了问燕明荞的功课,燕明荞最不怕的就是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