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夏元吉的心里就有底了,连忙称是。

其他如太子、解缙人等,自都是狂喜,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本就是老对头,此时让兵部来负责此事,这无疑,是打算对五军都督府动手了,再结合此前邱福被拒之门外的事,这陛下的针对性不言而喻。

朱棣慢吞吞的道:“至于这些调任和裁撤的人选,该当从哪里补充才好?”

禁卫,毕竟非同一般,这京营的官职,都是要害的中枢职位,朝廷对京营的任免,是一向慎重的。

可是现在问题出来了,一方面,朝廷要收拾一批武官,那么接下来,接任的是谁,这里头牵涉的可是不少武职,若是让其他的佐官或者是副职补充,问题会依然出现,为何,因为这些人本就和京师还有其他五军都督府牵涉甚深,在这种背景之下,即便是换掉一批人,另一批人大致上,也和他们差不多,换汤不换药,有什么意思?

所以,这接替的人选,反而成了一个麻烦。

对于这个问题,在场所有人都慎重起来,夏元吉自然有他的小九九,兵部那边,倒是有一些武官和他们有些瓜葛,若是能将他们调任上去,倒是不坏。可问题在于,这些人的资历终究有些浅薄……

夏元吉正想着,倒是解缙这时候道:“陛下,这充任的人选,不久近在眼前么?”

众人都不禁狐疑起来。

却听解缙慢悠悠的道:“此次北京保卫战,其战果,不亚于靖难之役,这一仗,使我大明再无北顾之忧,李朝历代,能对大漠有此大捷的,怕是连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也未曾有。此等功劳,自有不少武人脱颖而出,朝廷眼下,本就该论功行赏,否则难免寒了将士们的心,而这些人,俱都是忠义之辈,否则岂会坐困孤城,却宁死也与北京城休戚与共,此等忠义,难道还担不得这京营的要职么?”

听了解缙的话,有人先是愕然,旋即,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驱虎吞狼!

北平的功臣,到时候迟早是要论功行赏的,这些人是靠着赵王和郝风楼一起发迹,那么,大可以说是赵王和郝风楼的‘门生故吏’,眼下一边有人要处置,另一边呢,则要升赏,一上一下,岂不是正好?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在靖难的功臣们眼里,此次自己遭受重创,反而是一群北平的人顶替上来,这心中不服和不忿的,怕是大有人在,即便表面上不吭声,可是这股子怒气却还压在心底,整个军中,立即会分为两个派系。

其中一些,是与汉王素有瓜葛的靖难功臣,这些人如今个个身居要职,绝大多数,都是地位尊崇,在军中的影响力极大。

而另一些,却是北京保卫战脱颖而出的一批人马,这些人与赵王牵涉很深。

到时候,在这军中,难免出现一些争权夺利之事,这矛盾本就是现成的,只要有人煽动,先是下头闹起来,那么上头的几个国公,如朱家、张家之类,他们能坐视自己的老兄弟不管不顾么?至于赵王和郝风楼那边,能一点对自己人的偏袒之心都没有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