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变为验收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英专家,也没办法决定二组瞄定的战机,必须要回去好好做研究。

首先,还是要确定设计问题。

虽然赵奕和二组的其他人对新设计、修正进行了讲解,但也只是简单的讲一下,差不多等于是直接说结论,而对设计进行验收必须要理解,确定设计是正确的,才能完成验收却做制造样机的论证,因为样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决定制造的,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

样机,都是钱堆出来的。

昆仑发动机的第一台样机,制造费用最低也超过三亿人民币,最主要的费用就是在制造端,因为都是全新的设计,零部件不是大批量生产,制造端要准备新的模具,一些需求技术高的部件,则还要讨论具体怎么知道的问题,费用自然是非常的高昂,消耗的时间长也很长。

后来再制造第二台、第三年,相对费用稍稍低一些,也在两亿人民币左右,除非是确定进行批量生产,否则制造费用会一直很高。

昆仑二组的设计制造成本更高了,首先材料上就是巨额费用,k03b含铼量超过百分之六,相对应制造出来的涡轮叶片也昂贵,因为涉及到更高的温度、压力,对应也需要更好的材料,发动机在材料上就比昆仑发动机贵三倍以上。

另外,二组的设计需要更高的技术,有些部件设计更复杂,生产出来难度更高,消耗的费用也会更高。

在二组简单的介绍了设计后,好多了解的人心里就有估计,以二组的设计制造出样机,第一台费用也许会达到五亿人民以上。

这只是第一台。

如果考虑到后续调试问题,肯定会制造第二台、第三台,一切顺利最少也要烧掉十亿以上。

这还是保守估计。

所以对设计进行严格验收的步骤少不了,航空集团、科技处都必须要确定设计是正确,之后他们也必须进行大量的评估。

比如,论证发动机整体重量。

性能。

制造技术需求。

等等。

这些就不只是二组的设计了,还需要考虑合作工厂的技术,并且需要航空材料部门配合,因为很多发动机的材料不一定能达标,而二组的设计中,对各部件详细材料的论述并不多。

在出一份确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后,航空集团才能确定拨款制造样机。

所以接下来忙碌的是航空集团,他们要找一大堆的专家、技术人员,分别对二组的各部分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证、研究。

二组也需要派人过去。

刘建昆和赵奕说明了情况,赵奕想了下干脆就让孙磊、王志国、袁海涛、李荣茂等人过去了,他们几个了解一些设计、技术问题。

有些设计的原理只有赵奕才清楚,但他可没心思跑到航空集团基地,去给一堆验收人员做解释,他们看得懂就去论证、研究,看不懂……

如果厚脸皮过来问,自己也肯定会解答。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