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是一起研究,可以说就是赵奕自己做研究,是在对之前的内容做整理,顺带给李宁讲上几句,李宁有些悲哀的发现,好多地方弄不懂,尤其牵扯到‘虚构’的地方。

超导反重力的数学构架,当然不完全是真实的。

有些就只是构架,是对实验内在情况的推理、想象,再把想象的逻辑和实验结合,来构造一整套数学体系。

比如,切面理论,本身就是‘想象’出来的。

切面理论是信息学院大二学生朱理提出的,他说离子晶格自选会在平行方向,产生一个拥有‘隔断空间’效果的切面,

赵奕利用已知的数学逻辑,去思考切面的可能性,发现它符合内在的数学逻辑,无法被实际存在的理论证否,就被设计构架出来。

现在赵奕完成了围绕‘切面理论’的一整套数学构架,实验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已经是知道会成功,唯一不确定的只是,‘切面阻隔空间的效果如何’。

效果,是有区别的。

最理想的状态,肯定是完全阻隔空间,空间挤压造成的引力,就会完全被切面阻隔,处在切面上下的物体,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引力。

之所以只是强调引力,是因为赵奕还没有完成电磁力的解析,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论证,切面是否能阻挡电磁力作用。

‘完全阻隔’,肯定是不可能的。

实验环境局限性很大,并不会进行高能量的实验,就无法让离子晶格密布整个空间。

但是,只有切面理论是正确的,就一定会起到效果。

这就好像是水流中的渔网。

渔网的漏洞再多,缝制渔网的线也能起到一定的阻拦作用,而不是对水流没有任何效果。

“实验设计的还是要更严谨,强度要更大一些。”

“还是等等吧。”

“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属于一个高性能的实验……”

赵奕指的是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也叫作超导体,指的是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导体,若导体电阻的测量值低于10的负25次方,可以认为电阻为零。

这个实验需要大量的超导材料,实验设计还需要非常的严谨,他可能通过实验观察到反重力效果。

在实验准备的过程中,赵奕完成了数学理论整理工作,对李宁说道,“还是等等吧,实验不用急,我计划是在下周三,进行第一次实验。”

“这段时间工作也辛苦了。李教授,你很久没有回国了吧?可以抽时间在首都这边转转,放松下心情。”

李宁答应着点头,实际上,他哪里有心情出去转?

现在可是关键时刻!

李宁的心情变的非常忐忑,有赵奕一起工作时,他还稍稍淡定一些,认真和赵奕讨论理论、实验。

当赵奕去做其他事情,他只能在理学院、实验室或者大学里转,脑子里就总是想着实验,反复实验日就是审判日,有种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