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在治疗上,也有意义吧?”

“但是,发现好像和我完全没有关系?”

邓丙成一时间陷入自我怀疑中。

事实上,只是因为赵奕和普通科研人员不同,普通的研究很多做的都是‘证实实验’,目的不是有什么创新性发现,而是用实验方法证明某种理论或方法有效。

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大部分论文也都是这样的,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列举大量的数据,的证实某一种理论或方法,而不是发现什么新物质、找到一种理论或方法。

这就是正常的科学研究。

邓丙成也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科研人员之一,他的主业还是神经外科医生,而不是专门从事研究。

所以也是很正常的。

现在用实验证实赵奕所是的‘电波刺激舌头方法’,已经是他的科研生涯中,最高的成果之一了。

等论文成功发表以后,其他神经研究人员,发表类似领域论文时,也会引用他的实验数据,来说明电波刺激对脑神经兴奋的效果。

所以,只能说,赵奕和普通科研人员,不在一个层面上。

……

下午。

赵奕回到了物理实验室,关心一下超导反重力的实验结果。

李宁和几个教授一起,叽叽喳喳的说了起来,“非常成功!”

“现在我们百分百确定超导反重力是存在的,而且效果非常好,甚至比理想的还要好。”

“现在这台反重力装置能把物体受到的重力,最高减轻到百分之七,越是处在装置的中心位置,减轻的幅度就越高。”

“最边缘是最低的,如果到了装置外,效果会快速下降,离开十厘米就没有任何效果了。”

“这不是准确数字,但也差不多。我们能确定的是,减轻的具体数值,和实验装置设计有关。如果能设计的更完美一些,最高也许能超过百分之十。”

最后的‘百分之十’是个实验数字,实验数字也就是从实验角度出发,去估算出来的数字,并没有基础的理论基础支持。

赵奕听着点了点头,百分之十的数字,和他的数字构架差不多,设计最完美的超导反重力装置,最多也只是减轻百分之十多一点。

他同样没有准确数字。

这个准确数字必须要有详细的数学逻辑支持,才可以真正计算出来,但因为底层的逻辑,是以想象的方式构架的,并不是真实确定的,根本就没办法做详细的计算。

如果想要进行详细的计算,就要把更底层的逻辑,也就是超导能产生反重力作用的原因找出来,才可能以数学的方式做计算。

现在的研究距离这一步还有点远,最多只是设计简单的实验,让超导反重力有效果而已。

当几个教授继续沉浸在实验中时,李宁也找到赵奕说起了发表论文相关的事情。

论文主要归属是赵奕,他才是实验的设计者。

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