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平也就选择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了。

最后的阻击地点是由鲁涤平这个被王振宇称为有些鬼机灵的家伙亲自确定的, 马鞍山。原因则是因为北洋军虽然不敢走水路了,但是必然是贴着长江回南京,因为这是最安全的作法。而随后这个建议就被鲁涤平通过师部的电台传到了右路军指挥部,再逐级上报到了东南方面军司令部司令官李宗仁处。

此刻的李宗仁要忙的事情可就多了,作为方面军司令官,他不可能跟左右两路军指挥部那样只需要负责军事行动,他还的对政治负责。从去年十二月出兵以来,青年军火箭般的进军速度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不是举国上下的一片震惊,而是大批新光复地区的政权空白。

大批的国社党干部为主体组成的工作队在安保部队的保护下勉强接收了这些地区的政权,但是随后而来的是一大堆的麻烦。

一方面这些由国社党组成的工作队要和地方上原有的势力争夺该地区的实际主导权,另外一方面他们也被要求尽快稳定所在地的局势,然后尽可能的为前线作战的青年军筹措军饷和物资。毕竟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很多物资再指望通过安江运输也变得极不现实起来。

这个要求本身也许不矛盾,如果是能力很强的同志,那么他会把这二件事情一起办了。先把地方实力派该打压的打压,该拉拢的拉拢,然后地方秩序自然就稳定了,筹措物资的任务也就不难完成了。可惜工作队的同志未必个个都有这么强,人类向善的一面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地方原有强硬势力的时候习惯性的选择了妥协和退让。然而历史残酷无情的告诉他们,这是在养虎为患。李宗仁现在在安徽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很多地方的工作队在派出后,都被当地的土豪劣绅们折腾的苦不堪言。排挤,听调不听宣还是比较好的状态,更为严重的甚至还打出了孙中山的旗号组织地方武装,公开以武力驱逐,攻击国社党派出的工作队,造成了不少流血事件。

这就导致了李宗仁对于战事的考虑时间大大减少,而他名义上的参谋长偏偏又是白崇禧这个正在前线带兵作战的兼职。这就逼得他每天不得不把精力用在调动安保部队去弹压,和不断和乡绅集团中愿意和政府合作的代表人物见面会晤上,同时他还要和上海方面的杨永泰,王亚樵等人保持联系,因为整个会战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兵入上海。

鲁涤平报上来的计划并送到李宗仁手里的时候,李宗仁才感觉到自己对于这个战事确实是有点疏忽了。看起来自己这一方似乎是稳操胜券了,可实际算算冯国璋从开战到现在仅仅是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而已,北洋军的主力犹存,如果自己继续这样大意,很可能会给对手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那自己这一世的江湖名声可就全玩完了。所以绝对不能允许这个情况的出现,李宗仁翻开地图看了看,亲自用尺子量了量,估算了一下北洋军的行军速度后叫来参谋:“给第十一师111团团长何应钦发报,责令该部务必在4月4日上午八时前赶到马鞍山的洪穆山,然后像钉子一样牢牢的扎在那里。”

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