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对于自身的认识还是很清醒的,比政治资历和声望他是比不过孙文的。所以从谈判一开始他就没有把自己推上中国第一人的想法,虽然单以军事力量而言,他已经是中国第一人了。但是他依然选择了政治合作而非军事**,这一点上他比袁世凯要明智的。

但是这不代表王振宇就要当个军头混一辈子了事,王振宇的思路很清晰,那就是更广泛的结交政治上的盟友,同时最大限度的吸纳各种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到自己的麾下。他最担心的就是随着青年军一步步壮大,内部的等级壁垒会变得愈加分明,从而阻碍有才干的年轻人出头。但这个问题是每一个政治集团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必然存在的问题,绝不是王振宇一句话就能根本扭转的,强行去搞新陈代谢说不定还得出大乱子,只能徐徐图之了。

在政治上,王振宇的思路是选择和章太炎,岑春煊,唐绍仪这样的有社会名望的人进行合作,以压制孙文等人的政治威望,这件事情杨永泰已经在具体操办了。这里不得不说句题外话,杨永泰的出现在政治方面替王振宇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和麻烦,这也使得王振宇对其十分信任。

而在人才方面,王振宇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一方面是政治人才上,王振宇决定走两条路线,一条是对有社会名望的旧官僚的任用,因为这些人虽然是有些过气了,但是社会关系基本还在,用的好也是能顶半边天的。所以到武汉和上海以后,凡是来拜会的老辈人物,王振宇都是客客气气,互留名帖,甚至还赠送财货,反正是要给人一线希望,将来组建政府毕竟还是需要这样一批有经验的老人的。而对老派人物中的一些精英,比如杨度,王振宇甚至不顾其是复辟分子,被通缉的对象,不断派电报去日本延请。

另一条是继续重用李不韪,曾琦等人在内的年轻人,并且吸纳更多的青年才俊进来,这些年轻人有干劲,可塑性强,最重要的是他们比老派人物要忠诚的多,可靠的多。所以,王振宇对这些年轻人的重视更甚于老派人物。而陈布雷就是在这个情况下才获得了王振宇的单独接见,这也使得陈布雷有了受宠若惊的感觉。

陈布雷,和王振宇同年生人,浙江慈溪人。原名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1907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就学,1911年毕业,名列第四名,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为笔名。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统治。为有媒体第一人之称,同时经王振宇安排担任此次国民政府筹备协商会议新闻发言人的黄远生强力推荐,进入到了王振宇的视线。

看着陈布雷的简历,王振宇突然想起为什么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