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弹全部战沉之后,就只有“纳尔逊” 级战列舰还可以使用这使用炮弹了。最终,英国海军只能够设法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设法降低舰炮的故障率,提高身管的寿命。为解决后一个问题。英国海军从美国引进了重型穿甲弹的生产线,用重型穿甲弹替代了之前的高轻型穿甲弹。这算得上是一个不小地进步吧。

就算经过了如此多的改进,“纳尔逊” 的性能仍然是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其度,因为主机输出功率过小,“纳尔逊”级战列舰服役的时候,在泰晤士河的理想环境下测试出的最大度才仅仅235节,如果在标准载重吨,且在正常海况的时候。能够达到21节就已经算是非常的理想了。而在经过了改进之后,“纳尔逊”级地排水量已经过了4oooo吨,要比最初服役时多出了2ooo多吨,也就根本不可能达到21节的度。

战斗打起来的时候,“广州”号上的了望员立即现了对手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其三号主炮炮塔无法转到朝向“广州”号的角度上,只能够集中火力打击“广州”号后面的“贵阳”号。也就是说,当时7号敌舰根本就没有对付“广州”号。对“广州”号而言。这绝对是好事,可是对于“广州”号屁股后面的“贵阳”号来说,这绝对就不是好事了。当时,出了“罗德尼”号在炮击“贵阳”号之外,3号敌舰,也就是“巴勒姆”号也在对付“贵阳”号。因此,在“广州”号与“贵阳”号集中力量打击“罗德尼”号地同时,“罗德尼”号与“巴勒姆”号也在集中力量打击“贵阳”号!

战斗可以说是交错复杂,局势混乱,而在这种混乱地战局中,有效的指挥是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可以看出,英国舰队里的指挥已经出了问题。按理说,“巴勒姆”号应该对付“广州”号,而不是云打击更远的“贵阳”号,相反,第三特混舰队的各艘战列舰却都严格的按照之前分配的目标在有条不紊的战斗着,帝国海军在此时表现出来的素质就足以让他们获得胜利了。

炮战从三点二十七分左右开始,打到三点四十分左右的时候,“广州”号与“贵阳”号都没有什么建树,主要是交战距离过远,而且“罗德尼”号一直在机动规避,让炮手们难以有效的瞄准目标。可“罗德尼”号的度成了其最大的缺陷,萨摩维尔编排的队列也出了问题。当“铁公爵”号在三点四十三分被“南宁”号打中后,“罗德尼”号不得不减,以避免撞上“铁公爵”号,同时还得转变航线,避开“铁公爵”号。这样一来,“罗德尼”号就不可能将其主炮威力全部挥出来了,更难以有效的避开砸来的炮弹。

三点四十一分,“广州”号开记录,从乙炮塔三号主炮射出的一26式穿甲弹命中了“罗德尼”号B炮塔的基座。这个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5英寸,而当时的交战距离过了12海里,26式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大概只能够击穿12英寸后的装甲,也就没有能够对“罗德尼”号构成多大的威胁,只是使其B炮塔在接下来的三轮齐射中无法转向,也就无法瞄准“贵阳”号了。

五分钟后,“罗德尼”号终于开始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