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自安西国河中城, 大汉帝国魏王、安西国王刘旻, 于建隆元年11月18日,病逝于河中城(布哈拉)

自第五次汉伊大战之后,在刘旻的统治下,对西亚的ysl势力,安西国进入了一种“保守性扩张”的姿态。一方面对接壤伽色尼、齐亚尔国,保持着进攻压力,屡次侵入波斯,搜掠里海南岸,但又保持着相当的克制,小战常有,大战不起。

与此同时,刘旻又将绝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对内的整顿、改革上,尤其是对河中地区的深入改化。为了夯实强化统治,刘旻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实行了一整套政策办法,给上至权贵将帅、下至平民奴隶的所有人订立规矩,并且于平康元年正式颁布属于安西国的《大法典》。

刘旻在安西国做的,和世祖皇帝统治中前期的所为,实则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在既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融合兼创新,用了几十年时间,把大汉帝国搞成了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缝合怪”,但世祖皇帝的帝国,虽然具备一切封建王朝根本性的矛盾与问题,但其政策精华与统治理念却也发扬光大,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系并巩固着其统治。

相比之下,刘旻的安西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缝合怪”了,这是一个崭新的王国,从上到下,都凸显着矛盾与冲突。

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宗教问题、制度问题、经济问题.一切的问题,都是这个“缝合怪”身上触目惊心的缝合线。

在这个国度,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封建专制与奴隶扈从,汉文化与中亚ysl文化,东亚人种与中西亚人种甚至一部分白人,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都凑到一块儿了。

可以想象的,要把这些矛盾重重的人与事融合,使其和谐,安处王国的统治之下,是何等的艰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比世祖皇帝对大汉帝国做的事情还要困难。

毕竟,世祖皇帝虽然对大汉帝国做了诸多改革改变,但有些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帝国统治的内核没有变,形式改变,不离其宗,诸多政策办法,改革条例措施,也只是统治的手段,并且,能够供世祖皇帝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比之下,刘旻在安西的操作,才是一场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革命”,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开宝末期提出的“营所制”就是他正式走上这条路,几十年的西征战争则是扩宽这条路披荆斩棘的过程,等到《大法典》的诞生则是刘旻在汉化融合,打造一个全新的、属于汉人的中亚王朝的道路上,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

至少,《大法典》可以作为王朝统治的最高法理依据,是对于取的所有人认可的,对安西体系下各阶层、各民族人员的总约束。当然,这个约束是在刘旻强大的威势,以及营所制下汉族武装为核心的军事力量的震慑下,方才形成的。

即便,这个由刘旻亲手打造出来的“安西体系”,并不完善,重重矛盾,尖锐冲突,自上而下的对立,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大问题。

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