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免繁琐混乱, 因而便各因爵禄高低被分别安置在了明堂外围侧殿中休息一夜。

明堂乃是肃穆场所, 群臣在此也都不敢放肆。既然夜宴取消,便都各归宿处,并不敢于此喧哗放肆,私作集会。当然这也是因为类似中山王石虎等作风嚣张任性之人都不在此,因而气氛尚算融洽。

整座明堂格局外圆内方,上圆下方,以应天圆地方,外为辟雍学宫,内为通天宫室,格局开阔宏大,充满着威严气息。然而程遐在道行途中,对这座宏大建筑却了无敬意,一如此时他心内对赵主石勒的感官。

其实不独只是程遐,与会众人对这座明堂无甚敬意的大有人在。这座建筑,还修筑在征灭汉国之前,第一次用于正式场合便是石勒亲征刘曜之后归来祭天,以示天命所归。

但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人议论纷纷,认为这一座明堂修筑不合古制,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周汉以降,明堂位置都要设于都南。然而石赵这一座明堂却坐落城西,其位不正,传祚难久。而原本应是布政所在的位置,则被石勒因于私欲而修筑了澧水别宫,日后或要遭于水厄。

此一类说法,自然不会公然宣扬,但想必石勒也有耳闻,日后便甚少再选择此处举行盛大礼仪,他虽然是开创之雄主,但也难以消除人心底里这些不和谐的念头。日后又有关陇、河朔等经义名家,审查典籍、申辩礼章,建言赵国承祚于中晋,应以水德而兴,这才渐渐打消了此一类流言。

程遐此时思忖明堂格局种种,自然不是对什么五德兴衰又或古礼典章有困惑,而是思忖突入明堂,把持石勒的计划是否可行,还有什么疲累存在。

整座明堂戒备森严,三步一卫,一路行来所见都是甲衣森严的禁卫将士,这无疑加重了程遐心内压力。明堂威严之地,并不能携带太多随员入内,程遐身畔只有两名赵主石勒所赐班剑护卫。事发之前他又不敢频频与徐光等亲信接触密会以引人瞩目,所以虽然心中积聚着庞大的压力,也无从与人对谈消解。

其实类似问题,此前石朗便已经劝慰过程遐。其实类似禁卫之军,看似军纪严明,精锐之选,看似不可力抗,实则最好对付。因为这一类兵众,身负京畿核心之安危,手掌君王至尊之祸福,所以自是明令纲纪,不容懈怠。

行伍中也坚决杜绝荫庇谋私之风,绝不可能出现部曲充斥上下,一人举事而万众响应的局面。也正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今执掌襄国禁卫的卫将军逯明乃是旧从十八骑中无论功勋还是勇武都居于末流,所夸者唯资历可信而已。以赵主之精明,又怎么可能将核心禁卫托付给能力太强而又多负人望之辈。

如此一种风气,诚然乃是精锐之师的强大之处,但也是其软弱之处。因为习惯了明确的军令调度,所以一旦遇到了动荡,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指挥,应变能力较之寻常郡国散卒乃至于流寇乱民都有不如。所以只要掌握住禁中调兵符令,这些禁卫根本不足为患。

石朗这么说,当然不只是虚词安慰。甚至包括程遐自己,也是亲眼所见当年石勒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