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俶、南唐后主李煜,也共襄盛举,死后,都葬在了北芒山。

二十一世纪的统计,洛阳的帝王陵,除了上述建在北芒山者之外,另有四十余座,分布在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内,分别来自东周、东汉、曹魏、唐、后梁、后唐、后晋、北宋等朝代,与北芒山帝王陵合计,拢共八十余座。

这就是“北邙冢墓高嵯峨” 了。

而为了祭扫先王、先帝们的山陵,不得大肆修整道路并保持其平整?

所以,北芒山道路交通,天下无双,再没有第二座山可以与之相较了。

北芒山南麓,自东而西,权贵别墅星布,除了这里“树木森列,苍翠如云” ,登山而俯瞰洛、伊、谷三水,山水并盛,风景绝佳之外,道路畅达,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毕竟,莫说有本事做徐霞客者凤毛麟角,就是做谢灵运,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儿啊。

当然,“星布”归“星布”,但那是“地图效果”,实际上,北芒山广大,别墅们之间鸡犬不闻,谁也不打搅谁。

除了帝王之外,北芒山还葬有许多历朝历代的名人。

迄何大夫开始游山逛水时止,其中著名者:

商代的有伊尹,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

东周的有“苌弘化碧”的苌弘。

战国的有苏秦、张仪。

秦有吕不韦。

西汉有贾谊。

新朝有赤眉军首领樊崇。

东汉有释教大德竺法兰、摄摩腾,有班超,以及以“强项令”著名的董宣。

曹魏则有“吾家千里驹”曹休。

公元291年之后,还将有许多历史名人葬于北芒山以及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在此,就不啰嗦了。

后世乃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谚。

这些“山陵”,对于一个地道历史爱好者来说,是极好的寻幽觅胜、探古发微之对象。

其中不少陵墓,尤其是东周的、魏晋的,都是“不封不树”,与山势浑然一体,搞清楚谁躺在里头——又不能做“摸金校尉”,其实不大容易,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探究”的乐趣呀!

因此,何大夫流连山水、山陵之间,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唐代张籍有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此正正为五百年前的新安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何云鹤之写照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

春去夏来。

夏去秋来。

秋去冬来。

皇后一直没来打扰他。

阿舞一直没来打扰他。

还有,何大夫一直没有第二首诗稿流传于外。

如此,整一年就快过去了。

这一年,虽说“朝野安静”,但也不是没有任何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皇后开始以“教”的形式,撇开皇帝,独自发布诏书。

于皇后,“教”一直都是存在的,不过,之前,“教”的对象,都是后宫妃嫔以及王公眷属,从来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更没有及于政务的。

皇后发布的第一道超出上述范围的“教”,是关于腊日对长者的“加恩”的:

“八十已上,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长吏阅视赐物,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