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设计分镜头脚本的逻辑和长片会有很明显的差异,更注重统一性和可看性。

如果是一部120分钟的电影,那么可以用30分钟铺垫、慢慢发展,在最后的二十分钟里才推向高潮。

而一部20分钟的短片,想要从头到尾抓人,显然不能这样做。

更何况还是一部急需调动观众情绪的恐怖片。

乔翼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整部短片的气质变成缓慢的心理恐怖,像讲述日常生活那样讲述这个故事,让观众感觉细思恐极。

另一种选择,就是用巨大的信息量轰炸,要做到每一帧每一秒都包含无数信息,让观众迎接超量的信息,看完只觉得无法喘息,疲劳至极。

而恐惧感会在之后的回想中渐渐加深,余味较长。

毫无疑问,第二种选择是更难的选择。

但两种选择各有各的好处,乔翼桥自己也选不出来,便去问询了郑茂这位总导演。

郑茂很快给出答复:“建议用第二种,因为你的短片将在最后一个播放。”

乔翼桥感觉肩上的压力更重了一分。

最后一个播放意味着他要对观众的离场感负责。

而从整体来讲,最后一部短片也应该是整个大电影的最高潮。

郑明的想法也很简单,最后一部短片一定要是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短片,要么是喜剧,要么就是恐怖片。

而做喜剧的那位导演不想做纯喜剧,而是选择了轻喜剧和冷幽默,这样看来就不太适合在最后了,所以最后一部的重担压在了乔翼桥的身上。

而且,几位导演都认同按照年龄排序的方式,按照这样来算,乔翼桥也应该在最后一个,表达了他们对新人导演的呵护与助力。

乔翼桥也并不是个怕挑战的性格。

稍加思索,他便接下了这个挑战。

他的分镜头设计是和摄像组以及美术组,甚至还有傩戏老师一起完成的。

这么重要的工作,大家推进的速度并不算快,即使只有20分钟的体量,也花了一个月完成。

在大家的构想之下,每一帧的画面都是丰富而绚丽的,整个影片的基调就是狂放、诡异且热烈的,每一个场景都不再是单一的场景,都在表达着某种隐喻,比如商店的场景就代表了主流市场对于冷门剧种的忽略,大街象征了群众对于异类的偏见,等等……

“歧视”和“偏见”二字是统领所有场景隐喻的核心。

这也很好的和“傩戏”本身结合在了一起。

傩戏作为戏剧活化石,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性和民俗性不言而喻。

但直到今日,它仍未被主流的戏剧界所认可。

更有甚者,不仅不承认傩戏几千年来的独特文化性,还仅以某些表面现象,对傩戏给予了不公平的描述,把它简单粗暴的归类于“封建迷信”加以排斥。

而消弭这种歧视和偏见的是什么呢?

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