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令则现在已经不接受儿子送去的任何东西了……希望儿子能迷途知返就好。

说起来,儿子身上也有纪家的一半血脉。

怎么纪家的人循规蹈矩,到了这一代,出了个纪咏不说,还出了个窦德昌。

纪氏无奈地摇头。

到了正月十八,她去送赵太太母女——过了正月十七,收了花灯,年过就完了,舅母和赵璋如也要搬去玉桥胡同了,她素来和赵太太交好,于情于理都要去送送赵太太。何况纪家就在玉桥胡同住,她正好把赵太太引见给自己的大嫂。远亲不如近邻,赵氏母女住在那里,有什么事,可以让纪家搭把手。

没想到还有比她早的。

她到的时候,五太太婆媳和窦昭都到了。

纪氏见窦昭穿着件大红色镶着玄色貂毛的皮袄,映衬着她肤光胜雪,雍容明艳,不禁上前拉了她的手,笑道:“你这怀了孩子,倒更漂亮了。”

窦昭就笑着对赵璋如道:“做长辈都喜欢看女人面如满月,富态,有福气,六伯母这是说我长胖了。”

众人大笑。

纪氏道:“长胖了有什么不好?万事顺心顺意才能长得胖。”又拧了拧窦昭的面颊,嗔道:“竟然敢编排起六伯母来!”

窦昭跑到赵璋如身边,揽了她的肩直笑。

那笑容,爽朗大方,明媚照人,如五月的好天气。

纪氏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开朗的窦昭。

她心情有些复杂。

决定改天再引荐大嫂和赵太太认识。

※※※※※

宋墨在玉桥胡同的宅子虽然不大,但贵在精致。

门前是棵百年的香樟树,进门石青色的福字影壁,墙角的一丛竹子比屋檐还高,清一水的黑漆家具,因岁月的流留显得润泽光洁,中堂上挂得更是一幅价值千金的前朝水墨大师赵炎风雪夜归人。

就连讲究吃穿用度的六伯母也忍不住赞了一声好。

舅母则有些不安,道:“没想到这宅子这么齐整,给我们办酒宴,就怕把这宅子糟蹋了。”

赵璋如将在这里举行婚礼。

窦昭笑道:“宅子再好,若是没人欣赏,如同锦衣夜行。你就放心的用好了,正好让它敞敞气。”

众人听了又一阵笑。

宅子的管家嬷嬷忙带了丫鬟、婆子上前拜见。

舅母见宋墨连宅子巡夜的粗使婆子都配齐了,不由得十分感激。

而那管事的嬷嬷先前就得了嘱咐,说在这里暂时的是夫人的舅舅舅母,让她好生服侍。此时又见窦昭亲自送了赵家太太过来,知道是至亲,并不是那上门打秋风的亲戚,越发小心谨慎,不敢马虎,亲自下厨做了两个拿手的好菜招待窦昭等人。而窦昭等把舅母送到玉桥胡同,已到了快晌午的时候,既然管事的嬷嬷准备了饭菜,也不客气,就留在宅子里用了午膳。

不过是寻常的几道家常菜。却做得十分可口。

纪氏和五太太都不住地夸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