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意味着,原来的培养皿当中有一些东西是新培养皿没有的,而这种东西,应该是不同菌落之间互相作用产生的,对于细菌的成长非常有效。

再接着,继续做减法,找出互相作用的细菌群。

根据屈萍的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新细胞,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菌落特征,那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杂交型的新细胞。

首要的任务就是先找出参与杂交的细菌种类,看看到底是两国混血还是三国混血,接着再还原出来。

这个过程不太好处理,这些细菌本身的DNA就比较近,属于是近亲属。有几种则是属于独立共存,互惠互利的关系,那真是乱得犹如下围棋,每一种变化都有可能。

这是一个相当需要耐心的工作,耗时耗精力。

有很多人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都觉得既然有了优质的品种,让它们自己不断的繁殖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反向寻找来源?

这是因为要寻找新物种出现的原因,追溯来源,寻找原始的DNA。

这样做的话,即便某一天这些新品种不能繁衍,还能从原始基因这里下手,把这个品种给培养出来。

基因丰富度非常重要,这意味着除了现有的新品种,还能培养出更新的,性能更强大的新品种。

就拿水稻来说,农神为什么要去找什么原始的野败?

那就是要找到原始的,丰富的基因,从头选择。

人类发现,无论是哪个物种,不断的繁殖发展后,基因的差异度是不断缩减的,就连人类也是如此。有的专家判定,再这样繁殖下去,人类其实会最终灭绝。

以前有很多人种,后来随着人类的交流,大家的基因不断接近。

咳咳,扯远了,反正增加基因的种类并固定下来,对于后期的选择培养非常重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基因的检测倒推,屈萍团队锁定了五种菌落,最后找到了参与变异的三种菌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这就意味着能够准确培养,不用后期培养的时候什么都往培养皿里面堆,太浪费物资了。

当新细菌重新稳定培养出来后,屈萍松了一口气,最害怕的就是培养出来的细菌要么不够大,要么鞭毛转速不够高,现在两者都齐活了,那就满足了基本的要求,后续的细节慢慢处理。

“主任,该给它命名了。” 手下小声的提醒,这么长时间来都是用代号称呼,不方便。

屈萍想了想,很快就给这种细菌命名为“旋风菌” 。

旋风菌培养出来了,后续的观察一点都没少,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工作原理和工作极限。

屈萍发现,这个细菌是靠溶液状态或者是溶液内的能量块为生的,它吃一口,就迅速的把能量转化了,从内部转子传动到鞭毛,然后推动细菌快速的移动,能量的转化几乎为令。

这个是极其了不得的发现,这就意味着,这玩意一旦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让更大的设备快速移动起来,最妙的就是能量完全没有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