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议的还是轩军的事情。

白齐文等洋将的入籍申请,照准。

轩军以全套“西法”练兵,包括着装仪注,照准。

上奏此事,关卓凡表面上是把重点放在“练兵”上,但他的根本目的,是借此为轩军的特殊的着装、仪注,请一个御赐的“金钟罩”。这个慈禧和别的军机谁也没留意,留意了也不甚了了。轩军靠“西法”打平中、美叛逆,以此“练兵”,自然通通照准。

轩军赴美所有有功将佐,全部先加一级,平定捻乱后,再详细叙功。

接下来,主要议论如何为轩军筹备粮台。

淮军的粮台,是曾国藩在办,这个朝廷是绝对放心的;轩军的粮台,是刘长佑在办,实话实说,朝廷就不能百分之百放心,这才有“恭王抓总”的说法。

在美国打仗,根本上后勤的事情关卓凡是不需要怎么操心的,都是华盛顿一手操办,他作为前线指挥官,只是负责提要求而已。他虽然抽了麦克道尔一顿鞭子,那只是欲求未满,吹毛求疵罢了。

回到国内,这一套可行不通了。国库里没有钱,更加没有类似美国的高效率的后勤支援系统。彼时作战,主要依靠地方支持,所谓“协饷”。而能不能解足“协饷”,几乎全靠统兵大将和督抚们个人的交情,朝廷都插不上什么话。常常是吃着上顿就得找下顿;动不动就会断顿。军队的战力因此大打折扣。

以前轩军剿洪杨,是靠江海关和江苏的财政养着,而这两块关卓凡都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因此运用指挥,称心如意;饷源粮路不绝,仗就打得好。

现在轩军北上,关卓凡“督办军务”的五省,没有一块是他自己的“地头”,仓促之间,粮草辎重都要“别人”替他办。饷倒没有问题,江海关和江苏藩台原支应轩军的预算已攒了一年,虽然轩军扩了一倍的军,但单是这笔钱也足以给轩军发半年的饷了。

问题是军队的后勤绝不仅仅是一个“饷”字。比如麦克道尔挨揍,并不是因为他克扣军饷。

尤其是近代化战争,后勤支援远比冷兵器时代复杂繁难。

这是朝廷给他加了个“大将军”衔头的重要原因之一。头顶着这个衔头,关卓凡在他“督办军务”的地区,权威几乎赶得上皇帝:觉得谁办差不力,即便位高权重如督抚,一个折子就能参倒;品级较低的官员将领,甚至可以请王命旗牌,先斩后奏。

以此来威慑没人敢怠慢军务,保证作战部队的后勤无虞。

但这个措施的副作用太大。“大将军”可以指挥督抚,不但大大分了中枢的权力,甚至还侵占了皇权,如果有人生不臣之心,可以酿成弥天大患。

因此“大将军”只能作为“特例”,不能作为“制度”。

有清一代,只有一个半个例子在前面,一个是年羹尧,半个是曾国藩。

关卓凡能够成为“大将军”,除了军情紧急,轩军战力强悍,更重要的因为两宫对他有超乎寻常的信任,这叫“异数”。

关卓凡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