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重新启动。

魏徵也重新收敛思绪, 继续思考岭南之行。

李玄霸给魏徵的资料, 是想让魏徵动之以情诱之以利。魏徵却并不想这么做。

他始终认为冯盎割据岭南是个大隐患。如果冯盎识相,他应该举家迁徙到长安,把岭南让给朝廷派来的人管理。

忠心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心。在这一点上,魏徵难得和房乔意见一致。

这也是他们真心互相弹劾的理由。

出京之前,魏徵和房乔聊了聊冯盎的事。

他们都认为李三郎对人太过心软,还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不如诱杀!

如果岭南没反,他们就可以立刻接收岭南;如果岭南有了骚乱也没关系,岭南并非冯盎一言堂,他们就可以用分化突厥的方式分化岭南各部落酋长,削弱他们的力量,将来才能将岭南完全纳入大唐统治。

如果是中原,他们都会以平稳优先,尽可能不牵连百姓。但岭南等地方只对中原称臣,那就是与蛮夷无二。对蛮夷,就要分化削弱,他们才会听从教化。

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后,又说服了杜如晦,三人一同劝说陛下。

陛下虽然纳谏如流,但常常“帝赞赏,帝不听”,又自信又倔强。所以就算李玄霸不乐意,陛下只要下定决心,对李玄霸也是“帝赞赏,帝不听”。

啊不对,陛下对三郎君应该是,“帝嘲笑,帝不听”。陛下那个坏心眼兄长,才不会安抚三郎君。

李世民听了他们三人的进言后,没有说谁对,而是选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如果冯盎在推广科举一事上也支持大唐,那么他们确实是心向中原。阿玄说冯家可能已经淡忘了祖辈与高丽的仇恨,但如果你向他提起帮他报仇,他仍旧会开心。玄成,如果冯盎支持大唐,你就告诉冯盎,朕会带冯家子征讨高丽,并让冯家在辽西祖地重建郡望。”

“郡望”“豪强”是灭不掉的。只要当地出现了一家有出息的人,乡亲们自会向他们靠拢。

李世民需要做的只是抑制,让这些人对地方百姓的影响力不能与朝廷抗衡。

为此,他放弃了消灭郡望,而是制造更多郡望。

他会为在朝中做官做得好的人在家乡宣扬功绩,建立功德碑,让各地都涌现新的“郡望”“县望”。

到后来,只有在朝中有高官的人家,才能在地方上说得上话。那么“郡望”“县望”就已经不足为惧。

为此,他需要招揽天下各地的人才,还要在朝中给他们空出职位,才能让“郡望”“县望”遍地开花。

所以,李世民慷慨地给出许诺,让冯家回归辽西祖地重建郡望。

他当然知道,冯家不会放弃岭南根基,只会分出一半族人北上回归祖地。但冯家分割南北,聚合力也会变弱。有了新的选择,冯家年轻人也不一定乐意继续待在岭南瘴气丛生之地。

陛下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魏徵就不会擅自行动。

他虽然喜欢劝